北京市高考语文命题和阅卷阅读题目错误实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北京市高考语文命题和阅卷阅读题目错误实例
?北京市教委就与语文高考改革征求意见,给我们极大鼓舞。这表明三点:
一、有关领导正视语文教学不尽如人意的现状;
二、这种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与高考有密切关联;
三、通过提高语文学科的赋分充实考试的内涵。
我认为,前两条体现了市教委领导的远见卓识和胆识勇气,值得大赞;而第三条值得商榷。第三条中,“充实考试内涵”的目的也值得肯定,唯有“提高语文学科的赋分”,并非对症下药,恐怕难以实现既定目的。语文命题和阅卷中存在的问题,才是亟须解决的关键环节。
我在《语文学科是怎样沦为弱势科目的》这篇博文中表达了自己的上述观点。有网友留言“希望举出具体例子”。这里,遵照希望举几个实例。其实,很多例子我在博客里都写过,有些也直接向北京市教育考试院有关领导反映过。旧话重提,只是为了响应市教委的号召。相信领导能广泛征求意见,责成相关负责人,一个一个把具体问题谈清楚。
一、阅读题目实例。
[例1·2009年·19]文章侧重描述了司马祠哪些“有形”的部分?这些部分各自负载着什么与司马迁有关的“无形内涵”?
[简析]题目所说“与司马迁有关的‘无形内涵’”,过于宽泛模糊。狭义而言,汉武帝、司马夫人、随清娱、苏武、李陵、褚遂良……都与司马迁有关;广意而言,我们每个人都与司马迁不无关联,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影响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观。审视题目,实在弄不清楚“无形内涵”的指向。
命题给出的“参考答案”是:
要点一:九十九级神道——司马迁所经受的磨难
要点二:泥塑像——司马迁的“完人”形象
要点三:墓冢——司马迁的大智大慧
要点四:墓顶一柏——司马迁的“天问”
有了“参考答案”,我们才明白,题目问的并不是“与司马迁有关的‘无形内涵’”;而应该是“关于司马迁的‘无形内涵’”。
至于“参考答案”给出的四个要点,不但并不完备,而且一片芜杂。
表述不清:“九十九级神道”?什么叫“九十九级神道”?应该是“九十九级台阶的神道”。
标准不一:“九十九级神道”,“神道”有限制定语;“泥塑像”“墓冢”也应同样表述为“司马迁的泥塑像”“圆形墓冢”?
释义不全:“九十九级神道”所对应的“无形内涵”,绝不仅只是“司马迁所经受的磨难”,或者说,主要并不是“司马迁所经受的磨难”;“墓冢”所对应的“无形”内涵,也决不仅只是“司马迁的大智大慧”。
释义不明:“司马迁的‘完人’形象”,“完人”,指什么?德行完美的人,身体健全的人,完蛋的人?“司马迁的‘天问’”,“天问”又是什么意思?
依据提取、转化文本中的重要信息的思考过程,完成题目。
①“高山仰止”,是《诗经》里的名句,嵌在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
司马迁祠“有形”的部分:牌坊。
所负载的关于司马迁的“无形内涵”:
“高山仰止”,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司马迁令后人无上崇敬的精神境界。(“高山仰止”表明无上崇敬。)
②这时,你的脚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级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这条险峻的山脊,是后人垫沟筑起的,砖石砌成的九十九级台阶,用意取之于《易经》中的释义,九为数之极,九九则至高无上了。皇上的祖祠称九庙,官衔不算高的太史令却有九十九级的神道,确乎有造祠者藐视皇权之意,更具寓义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他“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
司马迁祠“有形”的部分:神道。
所负载的关于司马迁的“无形内涵”:
更具寓义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他“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司马迁经受坎坷曲折的磨难,成就了深刻影响历史的伟大胸怀和史学界的至高成就。(“史圣之巅峰”,指史学界的至高成就;“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指胸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指成就;“光照后世”意味着深刻影响历史。)
③攀至最高层的祠院,地势开阔了。殿内有若干碑碣,奇妙的是那一块梦碑,说唐朝褚遂良于同州梦见一女子自称司马迁之侍妾,叫随清娱,迁遇难后忧伤而死,褚遂作此墓志铭。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
司马迁祠“有形”的部分:梦碑。
所负载关于司马迁的“无形内涵”:
说唐朝褚遂良于同州梦见一女子自称司马迁之侍妾,叫随清娱,迁遇难后忧伤而死,褚遂作此墓志铭。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司马迁经受的磨难为后人深切同情。(“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有几种可能:确有其事,同州传闻,褚遂良听说,幻化成梦,做墓志铭;并无此事,同州传说,褚遂良听说,幻化成梦,做墓志铭;并无此事,褚遂良心想,幻化成梦,做墓志铭;并无此事,褚遂良也未梦,假托得梦,做墓志铭。确实是哪种情况,作家并未追究,因为无论怎样,梦碑都表达着后人的一种同情。司马迁受宫刑,居然还有侍妾忧伤而死——抑或生死相随,这同情不但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