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用地篇.docx
?一、总则
1.目的
本技术标准与准则用地篇旨在规范广州市城市用地的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施的有效性,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
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广州市行政区域内各类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和村镇建设用地。
3.基本原则
-遵循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注重土地利用与城市功能、生态环境相协调。
-保障公共利益,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用地。
二、用地分类与代码
1.分类标准
广州市城市用地采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的分类体系,分为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八大类,并进一步细分中类和小类。
2.代码表示
每类用地赋予相应的代码,便于规划管理中的统计、查询和信息交换。例如,居住用地代码为R,其中R1表示一类居住用地,R2表示二类居住用地等。
三、建设用地标准
1.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根据广州市的实际情况,确定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结合不同区域的发展定位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相对较低,外围城区和新区可根据发展需求适当提高,但需严格控制上限。
2.规划建设用地结构
合理确定各类用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中的比例,确保居住、公共服务、产业等用地之间的平衡。例如,居住用地应保证一定的规模和合理的配套设施,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要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工业用地要注重产业升级和环保要求,绿地与广场用地要保障城市生态和景观环境质量。
四、居住用地规划管理
1.选址与布局
居住用地应选择在交通便利、环境适宜、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的区域。避免选址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环境污染严重区等不适宜居住的地段。布局上要注重组团式发展,形成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居住社区,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等。
2.配套设施
-教育设施:按照相关标准配建幼儿园、小学、中学等教育设施,确保居民子女就近入学。
-医疗卫生设施: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满足居民基本医疗需求。
-商业服务设施:配备便利店、菜市场等生活服务设施,方便居民日常生活购物。
-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健身设施等,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3.建筑密度与容积率
根据不同的居住类型和区域位置,合理确定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指标。一般来说,高层居住建筑的容积率相对较高,多层居住建筑的建筑密度有一定限制,以保障居住环境的质量,如采光、通风、日照等。
五、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规划管理
1.行政办公用地
合理布局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办公场所,方便市民办事。选址应考虑交通便捷、周边配套完善等因素,同时要注重办公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2.教育科研用地
整合各类教育科研资源,规划建设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鼓励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用地布局要与城市功能分区相协调,便于资源共享和交流合作。
3.医疗卫生用地
规划建设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医疗卫生设施。根据人口分布和需求预测,合理确定设施的规模和布局,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4.社会福利用地
保障养老院、福利院、救助管理站等社会福利设施的用地需求。选址要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便利性和周边环境的适宜性,提供良好的生活和服务条件。
六、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管理
1.商业用地
规划布局各级商业中心、商业街、购物中心等商业设施。根据城市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消费需求,确定商业设施的规模和业态。注重商业与交通、公共服务等设施的衔接,形成便捷的商业服务网络。
2.商务用地
打造中央商务区、商务办公区等,吸引企业总部、金融机构、商务服务企业等入驻。提供完善的商务办公环境和配套服务设施,促进商务活动的高效开展,提升城市的商务竞争力。
3.娱乐康体用地
建设电影院、剧院、体育场馆、健身房、游泳馆等娱乐康体设施。丰富市民的休闲娱乐生活,同时满足举办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的需求,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七、工业用地规划管理
1.产业定位与布局
根据广州市的产业发展战略,明确不同区域工业用地的产业定位。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高端产业,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