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之“编译原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之“编译原理”
“编译原理”是大学本科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设置该课程的目的在于系统地向学生讲述编译系统的结构、工作流程以及编译程序各组成部分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技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掌握编译理论和方法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获得设计、实现、分析和移植编译程序方面的初步能力。由于编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涉及到离散数学、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学以及计算机系统结构等许多领域,需要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本课程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另一方面,本课程所阐明的一些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也可应用于其他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之中。因此,建设高质量的“编译原理”精品课程对于高级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西北工业大学“编译原理”课程在师资力量、教材建设诸方面均处于国内同类课程前列,已成为国内同类课程中特色鲜明、影响很大、受到普遍赞誉的一门课程。
课程创新点
编译程序是计算机的一种十分复杂的系统软件,研制编译系统既有较深入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有十分繁琐的实现技术细节。这就使得“编译原理”必然成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且比较难学的课程。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普遍感到在学习本课程时,难以深入理解编译程序的内部工作机制及其设计、实现原理,特别对建立编译系统的整体概念尤感困难。这固然与课程本身的特点有关,但若有一套便于教学的高质量教材和教辅资料,教学效果就可能大为改观。我校“编译原理”课程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创新点:
(1)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 计算机科学技术是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为了使教学内容能适应新世纪我国培养研究型及实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我们特别注意吸纳国内外编译理论、技术和编译器开发工具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修订、更新教材,使所讲授的内容始终能跟踪国内外主流技术的步伐。
(2)突出理论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体系上,我们特别注重形式化或半形式化开发技术的讲授,使教学内容有坚实的理论支撑,并注意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在一些关键内容的具体处理上,我们以属性文法与自动机理论为基础,将语法制导翻译技术和识别器的自动生成有机结合起来,使编译器的设计与实现更为规范,减轻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回避一些具体技术细节的困扰。
(3)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编译原理”课程,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了“编译原理”课程教学网站。为广大学员可以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学习该课程提供了便利。网站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及模拟教学实践平台,满足在校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编译原理”课程的需要,全面了解“编译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目前上网的课程资源主要有:课程介绍、网络课程、电子教材、重点难点、在线课堂、试题库、在线自测、课程实践、编译课程论坛等。
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办法
(1)既进一步精选教学内容,又从整体上使教材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特别是对那些作为整个课程理论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有典型意义、效果好、应用比较广泛的主要编译技术和方法,应细致深入地进行讨论,使学生对编译系统的特点有较明确、深入的认识。
(2)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力求做到层次清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既深入浅出地将编译程序各组成部分的基本功能、逻辑关系、实现思路阐述清楚,又不过分纠缠于一些繁锁的具体技术细节;在叙述上力求文笔流畅,通俗易懂,便于自学。
(3)对于近几年出现的编译技术方面的新成果在教材中应有所反映;特别是对目前一些比较流行、使用效果良好的编译程序开发与支持工具的新版本的功能及使用方法,教材中应适当进行介绍。
(4)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内容,其主要途径是:a.教材所附的习题和上机实习题尽可能覆盖课堂讲授的最基本教学内容;b.提供一些比较典型但规模不大的编译器源代码,让学生分析研究;c.提供若干个高级语言子集的文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编写和调试相应的编译器。若上述教学内容安排得当,不仅可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开发系统软件的能力。
(5)进一步完善本书的电教版,以便更新教学手段,减轻讲课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6)进一步完善配套的课程网站的开发,以提高学生学习过程的直观性和可视化程度。
(7) 完成其他教辅资料的编写。
课程相关教材介绍
我校于1979年开设“编译原理”,是国内最早讲授此课程的高校之一,许多兄弟院校,甚至是重点院校的教师都曾经来我校进修该课程,学习编译原理的教学经验。
我们曾编写出版过两种风格不同的部委规划教材,其一为《编译技术》,于198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