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童议圈谈”培养大班幼儿的思辨能力.docx
以“童议圈谈”培养大班幼儿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作为高阶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儿童哲学家李普曼强调,哲学对话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学习内驱力,更重要的是教会幼儿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理解观点的多样性,进而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提到关于幼儿思辨能力发展的目标与要求:与别人看法不同时,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说出理由。可见,幼儿思辨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议题。
一、“思辨之惑”:聚焦当前幼儿思辨能力培养困境
为较为全面地审视幼儿思辨能力培养现状,采取多人观察记录、现场录像、视频回顾等方法,对4个大班的一日活动进行调研。发现:教师虽然已认识到培养幼儿思辨能力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困境一:决策边缘,思辨潜力待唤。
教师在活动中难以平衡幼儿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希望给予幼儿足够的自主空间,让他们能够自由表达、独立思考;另一方面,教师又担心幼儿无法自主完成任务或偏离预设目标。因此,活动中经常出现教师看似让幼儿参与决策游戏的内容,但决策方式单一,没有让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而是采取统一的方式决定,实施过程中逐渐从幼儿的兴趣转变为教师的主导。
困境二:对话浅显,思辨火花待点燃。
教师对思辨能力的理解存在偏差。部分教师将思辨简单地等同于争论或辩论,而忽视了思辨过程中所需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问题解决等复杂技能的培养。这种理解上的误区导致教师在组织活动时难以准确把握思辨能力培养的核心要素,进而影响了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困境三:体系缺失,思辨之翼难展翅。
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一系列连贯的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幼儿的思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操作活动上。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认知水平,设计一系列有挑战性的问题和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思辨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思辨之径”:以童议圈谈培养大班幼儿思辨能力的策略
童议圈谈,是以聊天、讨论及辩论为媒介,让大班幼儿展开对话的一种形式。它旨在激发大班幼儿的参与兴趣,促进其主动思考,鼓励他们勇于表达个人见解,进而培养思辨能力。教师通过搭建“童议圈谈”这一平台,运用“唤醒·赋能·内生”三维指导策略,通过设计争议性问题、组织团体讨论和引导深入分析,有效提升幼儿的思辨能力。幼儿在讨论中发表见解、倾听、辩论,深化理解。教师分析问题,激发批判性思维,引导幼儿提出并验证解决方案,提升思辨能力。如图1所示,幼儿通过这一过程养成思考习惯,思辨能力显著提升。
(一)唤醒·思辨潜能—构建平等对话的童议圈谈平台
构建一个充满尊重与理解的童议圈谈环境,让大班幼儿感受到自己是讨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而主动开启思辨之旅。教师作为引导者,以同伴的身份加入幼儿的对话,用温和而鼓励的话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确保每位幼儿都有发言的机会。
1.空间重塑,创设平等对话氛围
在传统的分享交流和师幼对话中,教师通常位于前方,幼儿围坐或排坐。这种布局限制了幼儿表达,不利于营造轻松平等的交流环境和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为此,教师设计了童议圈谈式谈话空间:在需要幼儿讨论和决策时,将空间布局调整为多个圆桌组成的谈话区域,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座位,参与小组讨论。通过调整空间布局,激发幼儿的自主决策意识。
2.哲思引领,点燃幼儿思维火花
童议圈谈旨在鼓励幼儿积极表达,确保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表达和倾听。围绕“话题的产生”“找寻合适的哲思对话”以及“搭建幼儿对话通道,助推幼儿哲思思辨”这三个核心问题,教师明确了童议圈谈的核心要素即平等参与、问题驱动、聚焦思辨。话题通常基于幼儿的实际问题或共同兴趣,具有哲学性质,旨在激发深度思考和培养思辨习惯。
3.教师助力,推动幼儿思辨启航
教师作为发现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哲思话题,给予必要的支持,促进幼儿深入思考。通过“倾听”“对话”和“启发”等方式提炼关键信息,做话题的推进者,不断激发幼儿对生活中各类现象的思考,从而培养幼儿的思辨能力。
(二)赋能·思辨成长—多维度策略支持下的思维养成
教师要采用多维度策略来支持幼儿的思维养成,通过角色体验、导图助力、辩论支持等策略,帮助幼儿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拓宽思维边界,理清思辨脉络,并锻炼逻辑表达能力。
1.角色体验,拓宽思维边界
大班幼儿虽然已具备初步的独立思考能力,但这些思考往往较为单薄。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和思考问题。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情境模拟,加深幼儿对角色的体验和理解,进而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思辨能力。如图3所示。
2.导图助力,理清思辨脉络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使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来梳理和组织讨论的思路。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幼儿将复杂的问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