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剖析.doc

发布:2016-06-22约1.93万字共1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传子,家天下);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西周---嫡长子继承制; 2.分封制 宗法制 : 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 春秋战国---逐渐解体;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权利——世袭的统治权 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核心内容和显著特征:嫡长子继承制。其他:大宗、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形成周天子---诸候---卿大夫---士,由宗法决定的严密等级。 影响:A、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 C、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家谱、祭祖) 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 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皇帝制度 秦始皇 确定 皇帝 称号 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实质:君主专制 三公九卿制 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太尉 主管军事 御史大夫 丞相助手 监察百官 郡县制 最大的特点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PS: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西汉初年 郡国并存 后出现诸侯王叛乱。 汉武帝刘彻 “推恩令” 削弱王国割据势力,巩固大一统局面 刺史制度 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议政方式 :朝议(廷议) 优点: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历代削弱相权的措施 汉代:频繁更换丞相;形成“中朝”对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草拟诏令 ;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宋代:设中书门下,同平章事(丞相),增设“参知政事”(副丞相),分割行政权; 设枢密使管军事,分割军权;设三司使管财政,分割财政权 明朝:废除丞相制。(明太祖)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2、监察体制 秦朝 中央 御史大夫 地方(郡)监御史 汉朝 御史大夫及下属机构 御史台 刺史 东汉至元 御史台 明初至清末 都察院 积极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消极: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3、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实行时间 ?先秦时期 ?西汉至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依据 ?世袭 ?才德到门第 考试成绩 备注 ?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 体现了封闭的特征.以官取士,百姓不得参与 为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提供了机会 科举考试的积极作用: (1)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2)读书—考试—做官三者结合,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利于提高行政效率。(3)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4)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5)把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 。 科举考试的消极作用: (1)明清八股取士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统治者加以控制(3) 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4.地方行政制度 秦朝 郡 县 西汉 郡国并行 东汉 州郡县 唐代 道州县 宋代路州县 元代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