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苏幕遮》说课稿.docx

发布:2018-02-05约2.11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苏幕遮》说课稿祥云一中李颖一、说教材:本课为人教版选修读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里的一篇自主赏析篇目。本单元的重点为“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诵读教学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荷花”是两片的感情纽带,其中每一句都带有动作性或视觉性,几乎句句都可构成一个或几个画面,构成角度不同的镜头。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画面,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从而让学生通过诵读体验诗歌景与情的关系,最后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二、说学情:学生为高二年平行班学生,在两个单元的诗歌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而且本篇“思乡”的主题也较容易为学生所理解。但高二阶段学生已不习惯于高声朗诵,学习的自主性也比较差,想在课堂上自主完成阅读有较大的难度,老师的有效导引犹为重要。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大纲要求和新课改理念,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从诵读中体会本词景与情的关系。②深入分析本词是如何把羁旅愁思与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③赏析本词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2.过程与方法:能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运用分析、演绎、比较、质疑等方法体验并赏析作品内容和表现形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周邦彦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感受作者久居京华的羁旅思乡之情。(二)教学重点: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深入品味此词的丰富感情和优美意境。(三)教学难点:分析本词如何把羁旅愁思与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感受到作者的感情色彩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四、说教法:讨论法、诵读法。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教读本课的指导思想是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 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感情。2、提问讨论法:设计问题,师生互动。五、说学法依据新课改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要转变学习方式,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同时要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采用了下列学法:1、诵读法:指导学生诵读。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2、自主合作学习法: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六、教学设想1.本篇属于选修的诗歌部分,这一部分自主赏析作品四篇,两首诗、两首词对于诗的赏析,课本作了赏析示例,而词的赏析示例没有,因此选择这首讲读,为学生鉴赏词作一个示例诗词鉴赏历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深入吟咏和诵读,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诵读,让学生在这一方法体会诗中的节奏,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的文旨和意味2.对于周邦彦,学生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3. 教学过程侧重学生的参与,讨论。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余光中的《乡愁》以及古诗词中思乡的句子。 通过思乡情绪的调动,导入新课。和词人的情感相贯通。(二)了解作者 了解词人的基本知识。对于词人的写作主题、风格,影响有一定了解,有利于理解词句,积累文学常识。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再度,读出作品音乐美和情韵美。诗词最重要的是诵读,通过学生的诵读,走进词人创设的艺术空间,感知词的魅力。点几名学生分析怎样朗读,特别注意句内节拍,句末韵脚。 3、播放范读视频。通过名家的朗诵进一步感知词人情感。学会吟咏词句。细读 、理解内容整体感知:从词的结构宏观把握。词的上下片侧重写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2、词的上片写景: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风荷。画面: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曳。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词的下片抒情:羁旅他乡——伤愁梦回荷塘——怅然问题探讨一:结合课后习题第二题,想想联系上下两片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问题探讨二:情与景是什么关系?上下片中词人主要抒发了什么情感?(五)美读、语言品味——小组讨论交流1、找出你认为这首词写得最好的句子,细细品味它妙在何处。(学生讨论、师生交流)赏析示例:通过赏析示例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词句的审美鉴赏能力。(六)赏析总结总结全文,理清脉络,强化学生对课文的记忆主旨以及艺术特色(七)深化主题词中除了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外,还寄托了其他什么情感?——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回归自然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八)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扩展知识面。1、美文《斯人已去,荷韵犹存》2、古代描写荷花的部分诗句(九)作业布置课后练习相关链接部分,比较阅读宋代咏荷词两首(十)板书设计 苏 幕 遮 燎香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