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传播学概论21专用课件.ppt

发布:2017-02-04约6.35千字共6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 一、奇怪的媒介观 麦克卢汉首创了“媒介”这个词。他说的媒介“很怪”。一般所谓媒介指的是报纸、杂志、电影、广播、电视等几大媒体,这就是狭义的媒介。他说的却是广义的媒介,泛指一切人工制造物和一切技术。 1、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麦克卢汉认为人类使用的工具和从事的一些活动,是人类器官的一种延伸或者说是一种外化。 按照他这个定义,弓箭是手臂的延伸,轮子是腿脚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口语是思想的延伸,文字是口语的延伸,拼音文字是视觉的延伸,印刷术是文字的延伸,近代机械文明、民主政治和个人主义是印刷术的延伸,电子媒介是大脑的延伸,网络是大脑的延伸,如此等等。 麦克卢汉媒介传播四期说 口耳传播 距今两千多年 拼音文字传播 起于16世纪 机器印刷传播 起于16世纪 电子媒介传播 起于1960年代 2、媒介即信息 媒介即是讯息的理论突破在于: 第一,它突破了人们对媒介的狭隘的认识,把媒介的概念的范围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大,对人类科技、社会活动和人类使用工具的性质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对它们的性质、功能和作用从独特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热媒介和冷媒介 热媒介: 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更多的感官和联想就能理解。 如照片 冷媒介: 传递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如漫画 第八章 大众传播的传播者 本章重点 “把关人”理论 和 模式 “把关人”理论 和 模式 一、卢因的“把关人”概念的提出 家庭主妇的把关 “守门人” 施拉姆的广义把关人概念 狭义的把关人概念:对已经初步制成并开始进入信息通道的信息进行控制的有关人员。 狭义把关人理论代表 怀特的新闻把关模式 1950年 提出新闻塞选过程的“把关模式”: 所有新闻信息—编辑把关过滤—发布的信息 记者——编辑——意见领袖 三、受众类型的影响和制约因素 1、受众的文化传统因素 宗教信仰、礼仪道德、 民族风俗 2、受众的社会经济地位因素 “知识鸿沟” 3、受众所属的群体 “有限效果” 群体理论 第二节 受众媒介接触的动机研究 心理学家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6个层次: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自尊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审美和认识的需要 第十章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节 传播效果的基本问题 二、有限效果论 也叫“最低效果法则”,是对枪弹论的否定。认为传播活动是传受互动的过程,受众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个体,不是应声倒下的靶子。媒介不是影响受众的直接和唯一因素。 四、强大效果论 强大效果论不是枪弹论的恢复 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是在适度效果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具代表的是“沉默的螺旋”理论。 一、态度改变的认知一致论 1、海德 平衡理论 F.海德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 模式:P——0——X 三角模式 P(主体) O X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把受众成员看成是有特定“需求”的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成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1974年E·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1)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2)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两个条件: a 接触媒介的可能性 b 媒介印象 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这种媒介印象或成为评价是在过去媒介接触使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3)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开始使用 (4)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满足需求,一种是未满足 (5)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 第三节 受众的“媒介依赖理论” 媒介依赖理论(Media Dependency) 最初是由德弗勒和鲍尔-基洛奇(DeFleur Ball-Rokeach)在1976年提出的。 基本思路: 把媒介作为受众-媒介-社会这一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核心思想: 受众依赖媒介提供的信息去满足他们的需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