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伊丽莎白中的矛盾.doc

发布:2017-03-09约6.79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音乐剧“伊丽莎白”中的矛盾斗争并非唯一,在该剧中并不只是讲述了一个为自由而战的女战士的斗争故事,同时还伴随着其他主题。例如,严肃的历史主题和其他人物的斗争。该剧中主要存在着四大矛盾对立的斗争:自由与奴役的抗争,生与死的抗争,爱与恨的抗争以及理智与疯癫的抗争。 我不要唯唯诺诺, 我不会将我的自由拱手交出。. 言听计从,俯首帖耳。 你若想锁住我, 我不要矫揉造作, 我就离开你的黄金巢, 曲意逢迎,讨人欢心。 像鸟儿一样飞向辽阔的大海。 我不是你的所有物, …… 因为我只属于我自己 所以别向我要求我的生活, …… 我不能把它给你。 你若想了解我, 因为我只属于我自己, 就别把我抓得那样紧, 只属于我自己! - 音乐剧“伊丽莎白”(2001):第一场,第8幕[1] 4.1.1 “我只属于自己” 为自由而战是音乐剧中最大的主题。何谓自由?在分析伊丽莎白为自由所做的斗争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她对“自由”的定义。 在音乐剧中歌曲“我只属于自己”被伊丽莎白反复强调,“我不要唯唯诺诺,言听计从,俯首帖耳。我不要矫揉造作,曲意逢迎,讨人欢心。我不是你的所有物,因为我只属于我自己……”。[2]正如歌词中所写的那样,伊丽莎白把自由定义为“属于自己”,就是说,保持自己的“个性”。俄罗斯哲学家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认为,“个性就是努力和斗争,是掌握自己和世界,是对奴役的胜利,是解放。”[3] 个性是积极的,是抵抗,是对世界负担的胜利。 个性的存在以自由为前提,这就决定了伊丽莎白若要坚持自我,就必须首先为自由奋战。她不要扮演传统和社会所施予的角色。正如前面提到的,伊丽莎白既不是一个称职的妻子也不是一个合格的帝国皇后。她不愿做帝国的傀儡,而是希望可以忠于自我,远离管制和繁文缛节。所以她反抗,并为自己的信仰而战。 尼古拉·别尔嘉耶夫把人的意识结构分为3类:“主人、奴隶和自由人”。[4] 从意识结构角度看,伊丽莎白是“自由人”。但从她所处的社会地位看,她又处于统治地位。作为一个庞大的君主制帝国的皇后,伊丽莎白却有着自由民主的思想,这便使她的意识价值与她所处的社会地位不相吻合,她成为了维也纳皇宫的异物。 “你若想训导我,无非是逼我去,逃避皇后缠人的职责。你若要改变我,我就挣脱出去,像鸟儿一样飞向天际。”[5]伊丽莎白既不愿做义务的奴隶,也不愿做颐指气使的主人。作为自由人,她把索菲信仰的“权利义务即为一切”看作沉重的负担。因而索菲和伊丽莎白两人之间的冲突是无可避免的。 4.1.2 骄傲且悲伤的斗争 音乐剧中伊丽莎白的故事首先开始于她的幼年时代。伊丽莎白是无忧无虑的自然之子,远离任何宫廷桎梏。她梦想着可以像她父亲一样随心所欲,繁冗的礼仪让她感到厌恶。然而伊丽莎白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却为日后的不幸埋下伏笔——这种平民式的生活在单调严肃的维也纳皇宫是不可想象,更不能容忍的。 伊舍尔相亲后,年轻的皇帝弗兰茨·约瑟夫爱上了伊丽莎白。接下的一幕并没有直接进入婚礼的场面,而是转到两人订婚后的首次单独约会。伊丽莎白畅想着未来美好的生活。“我们的幸福无人能及,你我二人随心所欲。……天边海角,自在逍遥。”[6]这时的她还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对未来的生活没有真正的理解。与之相比,弗兰茨·约瑟夫则呈现出不少忧虑。他告诉未婚妻义务的束缚往往使梦想无望。但此时正沉醉在爱情喜悦中的伊丽莎白无法体会话中深意。不久,就像弗兰茨·约瑟夫预言的那样,世事难料变化无常,伊丽莎白的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年纪轻轻就成为皇后的伊丽莎白陷入了一个违背天性的世界,她觉得身陷囹圄,她的婆婆试图用严格的西班牙宫廷礼仪迫使她屈服,索菲坚信自己一定能够通过严格的训练,将这个不能胜任的小姑娘培养成合格的皇后。无法忍受压迫和管制的伊丽莎白渐渐开始反抗。然而她最初的反抗却只是徒劳。伊丽莎白尝试向丈夫求救,希望将他拉到自己的战斗队伍中,可却是枉然。伊丽莎白觉得被弃置不顾了,但她没有屈服,一曲“我只属于自己”表达了她继续斗争的决心。 婆媳之间的斗争不断升级。在接下来的一幕中(第一场第9幕)展现了“不安宁的皇宫生活”。伊丽莎白渐渐从无力反抗的状态成长起来,她找到了抵抗的方法,并赢得了小小胜利——她从索菲手中,将两个女儿重新夺回身边,并带着她们一起参加政治旅行。但由于死神的幕后操纵,女儿小索菲不幸夭折在旅行途中,这让她悲痛异常。现在伊丽莎白不但需要和宫廷斗争,还要与死神的诱惑相抗衡。 慢慢地伊丽莎白从丧女之痛中挺了过来,她变得不再软弱可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