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浅谈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农村小学美术教学资源的优势(于学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农村小学美术教学资源的优势
里程学校 于学勇
传统的美术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限于教会学生“画画”,新课改下的美术课是一门综合学科,有设计、手工制作、绘画、欣赏等,能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和谐,学生们对美术课的热情较高。
要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的美术教学质量,仅依靠教教材、学教材,那是远远不够的,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差距,与学校的办学条件也有差距,如何挖掘新课程美术的课程资源,直接关系到美术课的教学实效。
新课程资源比较丰富,尽管乡下的学生装没有城里的孩子见多识广,但就地取材的机会较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借用这些资源我们可以开设一些如树立粘贴画、彩绘鹅卵石、稻草人、剪纸、泥人制作、乡村建筑和民俗民风探究等活动,这些足可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
作为农村小学的美术教师,如何因地制宜,认真挖掘,巧妙利用在我们周围蕴藏着的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农村的美术教学也能呈现出生动活泼、多姿多采的状态呢?现将我们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一、抓住优势,突破教学框架,走创新教学之路
1、巧用校内美术资源
现在的农村小学大多绿化面积较广,花草树木郁郁葱葱。虽然学校规模不大,但校园环境非常漂亮。高树低树、俯仰生姿,;丁香花此谢彼开,飘香诗意。这些都是美术教学的绝好资源,如若闲置,实在可惜。我们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二课《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时,就让校园里的几棵松树、柏树“有了用武之地”。我们先带领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不同形状,枝叶的生长方向以及色彩的变化,并要求他们说说对松柏的印象。接着,出示松柏的国画作品,让学生比较画作与实体两者的区别。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一致觉得现实中的松柏色彩更鲜艳,形象更生动,但国画中的松柏显得更有精神,意境更美。由此,教师就可以明确,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画树追求一种象征意义和意境的表达。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对中国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整个过程,学生都是兴趣盎然,热情参与的。这就为接下来的临摹绘画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农村小学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接受像城市学生一般的绘画课外培训,因此,作为他们的美术老师,努力引导他们走向自然、融入社会,开“源”建“库”。让学生嗅出生活的“清新”,看出生活的美丽,品尝生活的快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一是让感受农村风貌,激发美感。农村是个广阔天地。田野风光美、自然景观美等等,都是学生绘画的好题材。“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罗丹论艺术》)。因此,在特色化美术教学的探索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农村田野风光是学生写生极好的题材资源。田野、溪流、农舍、树木各具特色。这时带领学生身背画夹、手拿画笔,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便在学生的手下诞生了……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学生兴趣盎然,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例如,有一学生的奶奶比较喜欢画农民画,受其影响,该学生的农民画也颇有味道。于是,我就让这位学生当小老师,教同学们画农民画,虽然,“老师”不是专业的,画技也不是一流,但是对于“学生自己教自己”的形式学生特感兴趣,积极性十分高涨,再穿插优秀作品展示,整个过程轻松、活泼,学生也感到获益匪浅。
2、开发校园周边环境资源
城市有城市的繁华热闹,农村有农村的幽雅恬静,蓝天白云、山川河流、奇峰秀岭、红花绿叶、水中的鱼、空中的鸟、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这些事物为农村的孩子发现美、欣赏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例如《多彩的风景》一课,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感受大自然丰富的色彩之美,初步了解自然色彩形成的原因和规律;学习写真绘画中色彩运用的基本方法,掌握一定的色彩工具性能与调和技巧;在临摹或写生色彩练习中体现一定的色彩空间关系。这一节课的首要任务就是观察自然色彩,尤其是色彩的变化,而学校前面的一座小山就是最佳的观察对象。我带领学生爬上小山,在小山上开设写生课。我先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自然色彩,并有感情地描述色彩景物及自己的感受。在描述过程中启发学生讨论诸如光源、物体和环境之间的色彩关系。因为是身临其境,所以学生的体验是直观的,这就为理解绘画色彩,学习景物写生作了很好的铺垫。
在学校周围的村庄里,有古朴的老宅院,也有历经沧桑的古桥,这些也是可以利用的美术教学资源。带领学生走进去,慢慢地观察,细细的品味,把这些富有乡土特色的建筑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兴趣浓郁,同时也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家乡的无穷魅力。这不正体现了美术新课程的理念吗?这正是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了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审美情趣。
例如:《陶艺创作》一课,需要学生创作小型泥塑。城市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