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毛概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 本章的主要内容: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政党的思想路线指的是一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 重新确立和发展 5、党的思想路线的进一步发展和丰富我党对思想路线的认识不断深化.rm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意义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这是哲学层面的最高抽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概括。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即是说,有了这个实事求是,才有了这些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 从理论的角度来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逻辑起点,即是说,实事求是是体现于、贯穿于、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各个方面的最重要的东西,是活的灵魂。 总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正是把握和运用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最本质的东西。 (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17大指出。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三次思想解放。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在一切创新中,理论创新是基础,是关键。 马义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 中共的生机与活力也在于始终坚持理论创新。 (四)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而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 实事求是 思想路线内容的相互关系图示 * ◆ 1929年6月14日《给林彪的信》 强烈地表达了反对形式主义的态度,明确地开始使用“思想路线”的概念,并指出:“我们是唯物论者,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的概念,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初步形成。 ◆1929年12月,《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古田会议决议》) 把红军中存在的“主观主义”错误突出地提了出来,并初步说明了党的思想路线同党的政治路线的关系;党的历史上右倾和“左”倾错误的思想根源。 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必须洗刷唯心精神”;“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重要思想。 ◆1930年5月,《调查工作》(《反对本本主义》)一文问世 ◆ 1935年12月27日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 初步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批评了那种认为“圣经上载了的才是对的”教条主义错误,对党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调整若干政策起了重要作用 。 《实践论》和《矛盾论》,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1937年7月和8月,先后发表《实践论》和《矛盾论》。 1938年10月,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的概念。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