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材料科学研究计画.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基礎材料科學研究計劃
前言 化學系在教學和研究上積極推動發展「奈米材料科學」。首先召開多次奈米化學材料會議,召集相關的教師,整合專業知識、技術和資源,挹注能量在此尖端領域的研究和專業研究人員的訓練上。經過多次會議後,除了既有的專業領域研究外,多位老師也擬出了奈米材料的研究方向,並出現理工醫多實驗室合作的情形。以下乃針對本計劃的成果和將來持續努力的方向作一說明。
執行計劃成果
掃描式探針顯微鏡(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的採購和使用研究人員
的訓練。
此計劃購置了一部掃描式探針顯微鏡,可從事原子力掃描顯微(Atomic
Force Microscope)和掃描穿隧顯微(Scanning Tunnelling Microscope)
,呈現原子級的物質面貌。現已完成安裝、驗收的程序,並且從事各研究
人員的儀器操作訓練。目前已完成10個研究室的人員的初步訓練。已訓
練成6位獨立操作人員,並設計在雲母鍍黃金和白金的實驗,用以訓練研
究生的基礎操作,並讓他們了解黃金和白金在雲母表面成長方式的不同,
以及鍍量與導電性的關係。同時,以不同針或技巧測相同樣品,以讓研究
生了解各類型針或技巧的解析度(詳見附件)。
本系奈米材料研究室【葉晨聖教授、吳培琳教授、宋瑞珍教授(醫學院)、謝達斌教授(醫學系)、丁志明教授(材料系)、林裕城教授(工科系)】積極從事奈米粒子製備,之前已經成功的製備出Au,Ag,Cu,Pd,Pt,AuAg alloy,AuPd alloy,AuAgPd alloy,Fe2O3 的奈米粒子,目前致力於奈米粒子表面修飾的應用(如修飾有機分子及生化高分子),在修飾的過程中因有其修飾分子間特定的識別作用力,使得奈米粒子產生自我組裝的現象。而AFM可以提供我們實驗的訊息包括:製備出來的奈米粒子的形狀及大小分佈情形,2、修飾物與奈米粒子之間作用的行為,3、自我組裝所產生粒子排列及推疊的情形。
目前系內各研究室欲利用掃描探針顯微鏡研究的方向包括:(1)黃守仁教授:了解蒸鍍薄膜材質、厚度和表面情況與光激發光譜(Photoluminescence)和電激發光譜(Electroluminescence)的相互關係,做光譜做一材料特性之探討。(2)蕭世裕教授:製備不同材質的奈米材料,並將蛋白質、基因或小分子有機化合物固定在奈米顆粒表面,做為生物檢測用。(3)陳淑慧教授:將各種不同的生物晶片材質(Glass、PDMS等)表面進行衍生化處理,如加入具篩選抗原功能的抗體,利用AFM儀器觀察衍生化前後表面之差別,以增加生物晶片在生化分析上的效率。(4)孫亦文教授:研究電鍍之機制,將利用ECSTM做為電極表面上,在電鍍過程中,金屬核種的生成與成長的狀況,了解電解液成份,溫度,施加電位對電鍍機制之影響。(5)何瑞文教授:活性碳纖維上的孔洞測量,及吸附各種物質後,活性碳纖維孔洞及表面的變化。(6)林榮良教授:單晶表面的分子吸附和薄膜沉積。
附件
黃金及白金在雲母表面鍍層研究
目的:訓練研究生操作顯微鏡,並了 圖三.Au/Mica, 1 min deposition
解此二金屬的鍍層特性,以及鍍量與
導電性的關係
結果:
一?白金在往表面垂直方相成長較黃
金低,故在相同鍍金時間下,白金較
易覆蓋表面
二.白金層導電性隨鍍金時間增加而
增加,但黃金層的導電性則無明顯變化
三.AFM的xy解析度較DFM高
圖一.Mica 圖四.Au/Mica, 4 min, AFM
圖二.Pt/Mica, 1 min deposition 圖五.Au/Mica, 4 min, DFM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