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溷凝土施工方案一.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
编制依据:《高层建筑施工手册》(杨嗣信主编)(1995年版)。本工程主楼基础采用筏板基础,其厚度为1.0m,砼标号为C40S8,属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根据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要求,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特编制下列施工措施。根据工期要求和施工条件,决定混凝土采用现场集中搅拌,设置两个混凝土搅拌站,配备两台混凝土输送泵和四台混凝土搅拌机。准备两台装载机上料,电子称自动进行原材料计量。一、 原材料要求1. 水泥:选用沂州水泥厂生产的沂州牌水泥Po42.5级。2. 粗骨料:粗骨料的直径、级配和形状要保证混凝土的可泵性,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与输送管的管径之比取为1∶3,石子粒径取为5—31.5mm,含泥量应≤1%。本工程粗骨料采用古城石料厂生产的石子。粗骨料采用连续级配,针状颗粒含量不大于10%。3. 细骨料:采用沂河中砂,细度模数为2.5~3.2。通过0.315mm筛孔的砂不小于15%(一般为15~30%),其含泥量<2%。4. 自来水。掺合料:采用临沂电厂粉煤灰。为增加混凝土的流动性,且减少混凝土拌合物的泌水和干缩及降低水泥的水化热,控制混凝土温度裂缝的产生,掺加粉煤灰拌合物,同时要掺加泵送剂(减水型)和适量的膨胀剂(缓凝型)。本工程采用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砼外加剂厂生产的FNC—2泵送剂和PNC—1膨胀防水剂。二、 混凝土配合比(参考配合比)1. 配合比要求:混凝土坍落度:130~150mm 误差±30mm水灰比:0.4~0.6砂率:40~50%最小水泥用量:>300kg混凝土含气量<3%参考配合比水泥∶砂 ∶石子∶水 ∶粉煤灰∶泵送剂∶膨胀防水剂315∶708∶1063∶162∶ 94 ∶ 4.0 ∶40 (kg/m3)设计配合比由实验室确定,施工现场调整后严格计量施工。计量方面,每台班(天)最少抽检2次,且计量技术人员专门负责抽查调试,并做好记录。没有技术人员的同意,任何人不得私自调整和随意增加用水量。三、 施工工艺1. 泵送混凝土的拌制2. 泵送混凝土的输送3. 混凝土的浇筑:①. 由于本工程片筏基础混凝土厚度为1.0m,浇注时采用一次性浇筑。施工流向为从北向南,由东向西浇筑,在后浇带的范围内不留设施工缝。②.在浇筑过程中,先从底层一端开始,进行到一定高度后再同裙房基础的混凝土一起浇筑,一直继续到后浇带范围内。后浇带处模板支设见图3所示。③.要注意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如拌合水使用冷却水或加冰屑;砂、石采用遮阳措施和喷冷水措施等。④.为防止混凝土发生离析,混凝土的自由落差高度不得大于2.0m。四、 混凝土振捣混凝土采用机械振捣。振动棒的操作要求做到快插慢拔。在振捣过程中,要将振动棒上下略有抽动,以使上下混凝土振捣均匀。每个振点振捣时间以20~30秒为宜,且以混凝土表面呈水平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准。振捣过程中要防止振动模板,并尽量避免碰撞钢筋、管道、预埋件等。每振捣完一段就用木抹拍实、搓平。五、 混凝土养护1. 养护时间:为保证混凝土在适宜的硬化条件下,防止在早期由于干缩而产生裂缝,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完毕初凝后立即铺一层塑料膜并用30mm厚草帘加以覆盖,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2. 混凝土测温:为了掌握混凝土的温升和降温的变化规律以及各种材料在各种条件下的温度影响,应对混凝土及时进行温度监测控制。ⅰ、测温点布置:沿浇筑的高度方向,在混凝土的底部、中部和表面,见图1所示。平面布置在边缘和中间,平面测点布置图见图2所示。测温点的布置距结构边角、表面要大于50mm(150mm),测温孔采用预埋管(铜管φ25mm,铜管底部铆死,防止水进入铜管内)。ⅱ.在混凝土温度上升阶段,每隔4小时测一次;下降阶段,每隔8小时测一次,同时要测大气温度。在14天的养护时间内,每天测温不少于2次。所有测温孔均应编号,并进行混凝土内部不同深度和表面温度的测量,可分上、中、下依次排列,测温记录工作由计量员史佩剑负责,并交技术负责人阅鉴、分析,并作为对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依据。应及时控制混凝土内外两个温度差,同时验证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别,以便掌握其动态。ⅲ.当温差超过25℃时,及时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六、 大体积混凝土设计计算参考配合比为:水泥∶ 砂 ∶ 石子 ∶ 水 ∶ 粉煤灰∶泵送剂∶膨胀防水剂380 : 687 : 1074 : 175 : 60 : 9.5 : 35315 ∶708 ∶1063 ∶162 ∶ 94 ∶ 4.0 ∶40 (kg/m3)大气温度定为28℃ 含水率砂为3% 石子为1%1.混凝土拌合温度计算混凝土拌合物温度见下表所示:
材料名称 重量W(kg) 比热c(kj/kg﹒K) W×c(kj/℃) 材温Ti(℃) Ti×W× c(kj) 水 175 4.2 735.0 10 7350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