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膝关节多发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ppt

发布:2017-11-22约2.05千字共4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肌力训练技术 等长练习:最早开始 肌肉收缩再学习,对肌肉的控制 股内侧肌有效训练 ==伸直位等长练习+生物反馈 方法:持续6秒 10秒 肌肉等长练习 直腿抬高 方法 绷紧----抬腿---放下----放松 对侧腿屈曲以固定骨盆 不大于45 ° 早期支具保护 使用注意 股直肌作用有限即使增加阻力,不能替代全范围动态肌肉训练。 闭链训练与开链训练 开链训练 以单组肌肉的收缩为主 有利于肌力的恢复 对肌肉协调性恢复没有帮助 早期容易造成前交叉韧带损伤 闭链训练与开链训练 闭链训练 同时训练协同肌和拮抗肌 有利于肌肉协调性的恢复 有利于肢体本体感受功能的恢复 不会造成重建韧带的损伤 膝关节多发韧带重建 术后的康复训练 李爱玲 河南省关节镜诊疗中心 郑州市骨科医院运动创伤-关节镜外科 韧带是膝关节的稳定因素,侧副韧带、 关节囊韧带和交叉韧带损伤颇为常见。韧带断裂若失去早期修复的机会,常遗留下不同程度的膝关节疼痛和不稳。不稳定的关节容易反复受伤,导致肌肉萎缩或创伤性关节炎。 简介 合并多发韧带损伤的膝关节脱位是下肢最严重的创伤之一。 有关合并多发韧带损伤的膝关节脱位的治疗、康复、长期预后,文献上少有共识。 概念 膝关节韧带重建后 并不意味着膝关节功能就能够恢复 只标志着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开始 移植韧带 移植韧带韧带化(ligmentization)炎症反应、血运重建、纤维化、重塑 强度变化: 强 弱 逐渐增强 因此,术后康复活动虽然有利于重建韧带的重塑,但是移植物受到的应力一旦超过其当时能承受应力的极限,就有可能发生断裂或松弛。 主要康复内容 支具使用 活动度训练 肌力训练 本体感受训练 灵活性训练 支具使用 休息时于完全伸膝位固定伸膝位固定,以防止膝关节伸直障碍 行走时支具保护,防止膝关节过伸 用支具进行进行侧向控制 半蹲训练时用支具限制屈膝度为45°,防止负重屈膝角度进一步加大造成韧带承受过度应力 韧带塑形期,进行伸屈活动限制(10°-90°) 支具使用 术后一月,将膝关节固定在伸直位 固定在半屈膝位容易造成伸膝受限 交叉韧带 新生骨 疤痕组织 固定在半屈膝位容易造成伸膝受限 支具使用 术后近期,休息时将膝关节固定在伸直位 髁间凹抢位 支具使用 膝关节过伸会造成韧带与髁间凹顶部撞击,从而造成韧带松弛 行走时支具保护,防止膝关节过伸 活动度训练 活动度训练 有利于防止膝关节粘连 容易引起关节积液----关节松弛 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损伤小 膝关节粘连的发生率较低 过早的活动度训练意义不大 术后前2周不进行膝关节伸屈活动训练 活动度训练 过早活动度训练 影响韧带滑膜覆盖 造成骨隧道扩大 活动度训练 术后第一个月达到基本屈膝活动度(120°) 术后第二个月进行适当活动度控制 (0 ° -90 °) 术后第三个月完成屈膝活动度 (150 °以上) 关节活动度训练技术 1.膝关节屈曲 预防:尽可能早 治疗方法 被动运动 CPM、徒手 助力运动 徒手 主动运动 Wall slide 固定自行车 膝关节被动运动 Wall slide 活动度训练 髌骨内推 有助于防止外侧支持带挛缩、膝关节粘连 关节活动度训练技术 2.膝关节伸直 预防:术后休息时支具固定在伸直位 治疗方法:俯卧悬吊 本体感受功能训练 膝关节稳定性不等于膝关节功能 膝关节稳定但有跛行 完全的下肢功能 本体感受功能训练 本体感受功能:位置感,应力承受感 本体感受功能良好的肢体,肌肉会对关节提供适当的保护 本体感受功能缺陷或者紊乱的关节,韧带容易承受过度应力 为保护重建的韧带,应尽早进行本体感受功能训练 本体感受功能训练 正常交叉韧带上具有本体感受器 重建的交叉韧带上几乎无本体感受器再生 通过关节周围其它本体感受器的强化学习、再学习而恢复该项功能 本体感受功能训练方法 骑固定自行车 0 ° -45 °半蹲 侧向踏台阶 踩平衡板 踏地震台 平衡练习 本体感受功能训练 使用健身器上的固定自行车 或儿童自行车翻转后作固定自行车使用 本体感受功能训练 利用平衡板或者沙发进行本体感受器训练 肌力训练 早期:通过肌肉等长收缩训练肌力 中期:在本体感受功能训练的同时增加肌力 晚期:通过开链抗阻训练增加肌力 肌力训练 等长收缩 股四头肌 腘绳肌 髋内收肌 肌力训练阶段目标 0-6周 助行器下步行,上下楼梯,固定自行车 6-12周 弃拐步行,下肢闭链练习 6-7周 开始腘绳肌抗阻 8-9周 开始股四头肌抗阻 12-16周 侧向活动,本体感觉,自行车耐力 4-6月 等速肌力开链训练 肌力训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