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5讲古典经济学的演变.ppt

发布:2017-04-27约3.63千字共5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古典经济学的演变;边沁的功利主义;1、边沁,J. 生平和著作;2、边沁的功利主义原理;3、自由放任主义;4、影响;一、对价值的分析;2、人物;J.S.穆勒的理论体系却是19世纪上半叶各派庸俗经济学的大调和大综合。他在184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中的若干应用》一书,是19世纪中叶以后的几十年间西方最流行、最有权威的经济学教科书。他的体系在某种意义上是宣告古典学派时代的终结。;二、萨伊;1、生平和著作;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时,他正在一家人寿保险公司任职,拥护当时大资产阶级的执政,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并一度从军。雅各宾派上台后,他感到不满转而反对革命。 1794~1799年,萨伊任《哲学、文艺和政治旬刊》的主编,于该刊发表经济文章,批评国民大会活动,得到拿破仑(1769~1821)的常识,被委任为法官,又临时派往财政委员会工作。;1803年,他出版《论政治经济学,或略论财富是怎样产生、分配和消费的》(简称《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宣扬斯密的贸易自由放任思想,由于拒绝拿破仑要他彻底修改全书的要求而被降职,最后被迫辞去公职。 ;1805年他与人合伙开办机器纺纱厂,至1813年停办。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他又受到重视,被派往英国考察工业。1816年起先后在法国阿森尼大学和工艺学院讲授政治经济学,他把讲稿整理为《实用政治经济学全教程》(共 6卷)在1828~1829年间出版。1830年萨伊还担任过法兰西学院政治经济学教授,1832年11月15日逝于巴黎。;他的主要著作除上述二书外,尚有《政治经济学入门》(1815)、《关于政治经济学各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商业普遍萧条的原因给马尔萨斯先生的信》(1820)、《政治经济学杂录和通讯》(1833)。;2、“三分法”;3、三要素论;4、分配“三位一体”公式;5、销售论-萨伊定律;他由此得出几个结论:生产愈多,销路会愈广;一企业的成功,有助于其他企业,全体利害与共;进口会给本国产品开辟销路;鼓励消费无益,重要在于激励生产。 萨伊这一理论被称为“萨伊定律”,即“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的市场法则,它被用来论证资本主义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存在的,根本否认资本主义存在供求脱节和普遍生产过剩的可能性。;6、高级工资论;三、马尔萨斯;1、生平和著作; 1798年,马尔萨斯因同他的父亲对葛德文著作的评价不一,匿名发表发表了《论影响社会改良前途的人口原理,以及对葛德文先生、孔多塞先生和其他作家推测的评论》即《人口原理》,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阐述自己反对社会改革的理由。;随后,马尔萨斯到欧洲各地搜集资料,回国之后将原先的小册子加以改写,并于1803年出版了该书的第2版,对原先的某些观点作了修正。原先只有5万多字的小册子被扩大为20万多字的一部著作,书名也改为《人口原理,或关于其过去及现在对人类幸福影响的见解;以及有关我们将来消除或减轻由此而引起的灾难前景的研究》(一译《人口原理》,又译《人口论》),并用真名发表。;马尔萨斯声称第2版大不同于初版,实际上基本观点并无变动,只是在抑制人口增长上加上了道德抑制,从原先通过增加死亡率改变为降低人口出生率来抑制人口增长。这一著作在马尔萨斯生前出了6版,每版都有新变动,但基本观点没有变。 1805年马尔萨斯受聘任东印度公司创办的黑利伯里学院的历史和政治经济学教授,1819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 马尔萨斯的主要著作,还有《地租的性质和增长及其调节原则的研究》(1815)、《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实际应用》(1820)、《价值尺度,说明和例证》(1823)、《政治经济学定义》;2、人口思想;马尔萨斯认为,由于人类不变的情欲而导致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但人口自然法则要求两者必须保持平衡。因此,必然发生一种强大的妨碍,来阻止人口增加,这种妨碍就是贫穷与罪恶。一切生物都有超越为它准备的养料和范围而不断增殖的经常趋势。占优势的人口增加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使人口和生活资料保持均衡;除了饥饿、战争、疫病、贫困等所谓积极抑制以及一切性的罪恶及不正当行为的所谓预防抑制外,他对于人口增加的妨碍,除贫困与罪恶之外又举出了道德抑制,作为预防抑制的补充。即无力赡养自己的子女者不要结婚或者晚婚,而在未婚前要保持贞洁。 这些抑制,和那些遏止人口的优势力量并使其结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可以归纳为:道德的抑制,罪恶和贫困。他认为所谓道德的预防抑制的有效作用值得怀疑,而人口的增加只能造成不断的苦难和罪恶。;(2)引伸出以下几点结论;3、地租思想;4、利润的来源;5、价值论;四、穆勒父子;1、穆勒;1808年出版《为商业辩护。答斯宾塞先生、科贝特先生及其他人企图用来证明商业不是国民财富的源泉的论据》。1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