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王守中.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一 章
世纪 中叶以前 的山东城市
本书主要研 究近代 山东城市 的变迁 ,但近代 山东 的城市是
历史上城市 的延续 ,而且近代 山东城市 的格局,大多也是历史
上就形成 了的。因此 ,本章先把 世 纪 中叶 以前 即 明清
时期 山东传统城市 的概况 ,作为背景加 以简要叙述 ,以便 了解
近代山东城市变迁的基础。
山东历史上 的城市 ,大都是作为行政 中心而设置 的,而且
是 以最基层 的行政 中心州县为单位而建立 的。近代 以前,山东
共设置 了 个州县 ,也就建立 了大小不等 的 个城 。凡城
都有市,也就形成 了 个城市 。山东 的城市 中,惟一不是行
政 中心的是周村 。周村是 由一个村镇发展起来 的,但它的经济
地位却远远超过 了一般县城 。这样 ,近代 以前 山东共有 个
城 市 。因为 资料和 篇 幅所 限 ,我们不可 能 、也 没有 必要对这
个城市都加 以讨论 。这里 ,仅选取一些有代表性 的城市加
以研究,以观 山东城市变迁的概貌 。
所谓有代表性 的城市 ,我们选取 的原则是 ,以功能 比较齐
全 的城市为对象,而尤 以经济功能 比较显著 的城市为主 。对于
功能单一、经济作用不显著的城市,则略而不论 。
近 代 以前 山东有代 表性 的城 市 ,主要 分布 在 两条 交通 线
上 :一是大运河 沿岸 的济 宁、临清 、东 昌 (今聊城 市 )和德
州 ;二是沿鲁 中山地北麓东西陆路大道上 的济南 、周村 、博 山
和潍县 。其分布特点是 :以两条交通干线为纽带 ,大体形成 了
一个 “丁 ”字形 的城市链 。这种状况 ,直到 世纪下半叶才
有所改变 ,那就是随着海上交通 的发展 ,运河沿岸 的城市衰落
了,而 山东半 岛沿岸兴起 了烟 台和青 岛两个崭新 的海港城市 。
这些,就是本课题所重点研究的城市。
第一节 近代 以前山东城市的一般特点
如上所述 ,近代 以前 山东的城市大都是历代延续下来 的,
清代修建 的只有博 山一个县城 。历代封建王权政府设置这些城
市 的原则 ,基本是按照人 口居住 的疏密 、地理 区划 、税收、治
安 以及军事防卫 的需要等 ,比较匀称地分布在大地平面 图上 。
因为这些城市是封建政府兴建的,所 以它们带有一些共 同的特
点 。
第一,除周村而外 ,所有 的城市都是作为地 区行政 中心而
存在 的。在清代 ,山东 的行政管理分为 四级,最高的是省级 ,
初设总督管理, 年 后 裁 总 督 ,设 巡 抚 ,其 衙 门在 济 南 。
省 以下 的地方官是道 。道有多种名 目,如分巡道 、分守道 、海
防道 、兵备道 、运河道 、驿传道 、督粮道 、盐法道等等 ,但最
重要 的是三个分守道 :一是济东泰武临道 ,道 台衙 门最初驻德
州 ,后移驻济南 ,辖济南、东 昌、泰安 、武定 (今惠 民)四府
和 临清直隶州 ;一是兖沂曹济道 ,道 台衙 门原驻兖州 ,后移驻
济 宁 ,辖 兖州 、沂州 、曹州三 府和济 宁直隶州 ;一是登莱青
道 ,道 台衙 门原驻莱州府 (今莱州市 ),后移驻烟 台,辖登州
(今 蓬 莱 )、莱 州 、青 州 三 府 , 年胶 州 改为 直 隶州 ,归该
道管辖 ,改称登莱青胶道 。但道实 际上并不是一级独立 的行政
单位 ,而是属省政府派 出的专 门的办事机构 。道所辖 区的各级
官员虽然也听从道员的指导 ,但道 台衙 门并不负责地方具体 的
行政 、司法 、税收等事务 。省 以下 的实际行政单位是府或直隶
州 。 年 后 , 山东 共 设 有 济 南 、东 昌 、泰 安 、武 定 、兖
州 、曹州 、青州 、登州 、莱州 、沂州 个府 和济 宁、临清
个直隶州, 年又增加 了胶州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