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我国农耕文化的起源与发展.doc

发布:2019-04-19约5.4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我国农耕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 HYPERLINK /s?q=%E5%86%9C%E8%80%95%E6%96%87%E5%8C%96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农耕乃衣食之源、人类文明之根。农耕文化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之一,也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文化之一。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又丰富了农业的内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关键词: 农耕 古朴 儒家 分工 农具 HYPERLINK /s?q=%E5%86%9C%E8%80%95%E6%96%87%E5%8C%96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 HYPERLINK /s?q=%E5%84%92%E5%AE%B6%E6%96%87%E5%8C%96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 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 HYPERLINK /s?q=%E6%B0%91%E6%AD%8C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 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 本质特征是自给自足的 HYPERLINK /s?q=%E5%B0%8F%E5%86%9C%E7%BB%8F%E6%B5%8E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 小农经济。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文化有关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尤其是琢磨精制的石磨盘棒,成为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们“作网”,开启了渔猎经济时代;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由河南人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随着民族的融合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理念传播到南方,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水平的提高。可以说,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河南密切相关。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 文化起源于农耕,具有浓烈的农耕特色,伴随游牧——游耕——定耕这种独特的生产方式产生的农耕文化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农耕文化发源于先祖的“游牧”文化。发展壮大于“游耕”到“定耕”这种特有的生产活动之中。“游牧”、“游耕”到“定耕”是农耕文化的主线。各类文化都是这条主线派生出来的衍生物。顺着这条主线你就可以发现并理解各类文化现象的“根”与“本”。深刻地理解“天、地、人、神”四位一体的哲学思想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万物有灵的观念以及“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社会现象;深刻地理解为联结父系血统血亲链而采用的“父子联名”制、谱系背颂制、七代以内限婚制、亡灵超渡制等;深刻地理解祖先的去世仅仅是肉体的消失,其灵魂通过墓地回到“祖先村”的神学思想以及由此派生的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农耕乃衣食之源、人类文明之根。农耕文化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之一,也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文化之一。它起源于运城市稷山县。远古时期,河东大地上长满了大片的森林,森林中又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野兽时时出没在丛林之间。我们的先民在漫长的岁月里,过着原始采集、原始狩猎的生活。正是在这种原始的采集与狩猎过程中,河东农耕文化才得以孕育和萌芽。从狩猎中,先民们逐渐学会了识别和驯化兽类;从采集中,他们则逐渐学会了辨认果实和种子。特别是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观察到,植物的籽粒随风飘落会在地面上长出新的植物,于是就把采集到的植物的块茎、籽粒等种植在居住地的周围,并打制石器,制造生产工具“以垦草莽”,开始了“刀耕火种”的最原始的农业耕作。迄今为止,在运城地域内已发现石器遗址400余处。出土的农耕、砍伐工具有石斧、石锛、石锄、石铲等;粮食加工工具有 HYPERLINK /s?q=%E7%9F%B3%E7%A3%A8%E7%9B%98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 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等;纺织、缝纫工具有石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