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娟论文:浅谈教师如何维护自身心理健康.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中小学教师如何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华容县终南中学 严娟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心理学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对辽宁168所城乡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检测,发现教师心理障碍发病率高达50%,31.5%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如何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身维护。最主要的是要有心理健康的意识,同时要意识到心理健康要靠自己维护,一切外部的帮助都是间接的,即使是心理医生做的也只能是“助人”,因此,教师要善待自己、帮助自己,要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以维护心理健康。
端正认知
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是一个心理健康教师应具有的特点。只有坦诚地承认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并肯定自己、尊重自己的优点,才能获得别人对自己相应的尊重。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自己的能力、行为和性格等特点,能进行正确地自我评价,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能不受他人评价的左右地承认并加以接纳;二是对自己职业角色的认同,做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师对自己职业角色的肯定,可以化消极的工作态度为积极的工作态度,不畏外来的冲击与挑战,而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也能带着强烈的使命感,愉快而有效地完成。
努力工作,丰富业余生活
教师的工作是十分的繁忙,每天除了备课、上课、辅导和批改作业的教学工作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可以说教师的大部分是围绕学生度过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有弹性的安排自己工作之余的时间,留给自己一点时间来培养各种兴趣爱好,使业余生活尽量丰富多彩,精神生活多姿多彩。这样充实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即可以提高教学工作中的创造性,又可调节情绪,训练本能,滋润心灵,增进心理健康。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顺利工作的基础,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紧张不友好的人际关系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心理压力,会引起教师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导致一定程度的心理压抑。教师只有放弃权威的身份,平等、友好、和谐地对待学生,接纳学生,同时不把自己的标准加诸于他人或不以自己的标准要求他人,尊重他人或学生的个性,这样才能获得自己所需的人际互助,才能与他人携手愉快的投入工作、生活之中。
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积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人生态度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教师是社会的一份子,所以在生活中,在工作中不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产生各种心理矛盾;有时还不免会陷入烦恼和忧愁的包围中。如果心里得不到及时的调节疏通,就可能引起强烈的心理冲突,并在一定条件下引发某些心理疾病。此时只有以乐观的心态来笑对困难,才能有机会重新恢复心理平衡,才能以健康的心态直面人生。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师良好的意志品质,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工作实践中,克服困难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注意培养自身优良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能促使教师在各种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乐观而平静的心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冷静地解决一切不愉快的问题。
保持健康的身体
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保持身体健康要注意:第一,积极防止大脑的过度疲劳。教师的劳动属于较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而大脑的工作能量是有限的。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注意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替换,防止大脑的过度疲劳。第二,加强大脑的营养。营养是大脑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脑力劳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要注意大脑的营养供应。第三,加强身体锻炼。脑力劳动不同于体力劳动,教师要想在工作中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还需要坚持锻炼身体,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学会调控职业压力
职业压力会影响教师的身心活动,身心活动也在影响或改变着职业压力,对职业压力起着调节作用。具体做法是:一是主动适应环境,勇于改变自我,采用积极的认知方式。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同时,更能看到有利的方面,教师要学会全面、客观地看问题,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通过改变自我,形成积极正确的自我观念,扬长避短。二是善于调节情绪,掌握缓解压力的方法。当教师的不良情绪发生时,可以通过参加文体活动,听音乐,散步,做肌肉放松训练等消除紧张、缓解焦虑,长期经常运用,能增强自我对情绪的调控能力,增进身心健康。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