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二章 染色体外遗传精品.ppt

发布:2018-04-20约3.88千字共2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二章 染色体外遗传 前 言 前边几章介绍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都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核基因控制的,叫核遗传(nuclear inheritance),它在遗传学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08年德国植物学家柯伦斯(Correns C. E.) 通过对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花斑枝条的研究,首先报道了植物质体的遗传,这种现象不符合孟德尔规律,1927年美国学者把这种遗传现象正式命名为细胞质遗传(cytoplasmic inheritance)。 20世纪60年代初发现了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DNA存在,70年代发现了质粒DNA。 第十二章 染色体外遗传 第一节 染色体外遗传的特点 第二节 染色体外遗传的表现 第三节 细胞质基因与核基因的关系 第四节 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 第一节 染色体外遗传的特点 一、染色体外遗传的概念 二、染色体外遗传的特点 一、染色体外遗传的概念 真核生物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线粒体、质体、中心体等细胞器中。 原核生物和某些真核生物的细胞质中,除了细胞器外,还有另一类细胞质颗粒,它们是细胞的非固定成分,也能影响细胞的代谢活动,但它们不是细胞生存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叫它们附加体(episome)和共生体(symbiont)。 附加体:是指含有DNA的细胞质颗粒,既能以完全自主的状态存在,也能组入到染色体上,成为染色体的一部分。如R质粒(抗性因子,使E. coli.抗一定浓度的抗菌素)、F因子(决定性别,有F因子的E. coli.为雄性------供体)等。 共生体:指病毒、细菌等一类物质进入细胞,与细胞建立起特殊的共生关系,这种物质叫共生体。如:果蝇的σ 因子(含有σ因子的果蝇对CO2很敏感)、草履虫的卡巴粒(Kappa particle)(含有卡巴粒的草履虫能产生毒素)等。 细胞质基因:细胞质内所有细胞器和细胞质颗粒中的遗传物质(DNA),统称为细胞质基因。 细胞质遗传(cytoplasmic inheritance):由细胞质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的遗传。也叫核外遗传(extra-nuclear inheritance)、非染色体遗传(non-chromosomal inheritance)、非孟德尔遗传(non-Mendelian inheritance)、染色体外遗传(extra- chromosomal inheritance)、母体遗传(maternal inheritance) 二、染色体外遗传的特点 1、正交、反交结果不同,F1的性状总跟母本相同(所以也叫母性遗传) 但正交、反交结果不同,不一定是细胞质遗传。 例:种皮的表现F1总跟母体相同,但种皮仍是由核基因控制。 例:椎实螺(Limnaea peregra)的旋转方向 母性影响(maternal effect):子代的性状受母本核基因的影响。又叫核基因的前定作用(predetermination)或称延迟遗传(delayed inheritance),它仍是核遗传。 2、用父本作轮回亲本与杂种F1进行连续回交,把母本的核基因全部置换掉,但母本的细胞质基因及其控制的性状仍不消失。 3、杂种后代不表现一定比例的分离,属非孟德尔式的遗传方式。 第二节 染色体外遗传的表现 一、叶绿体的遗传 Correns的紫茉莉试验:以绿色枝条、白色枝条、花斑(绿白相间)枝条的花作母本,用三种枝条上的花粉分别给每个母本花授粉,后代表现见下表 ? 需要说明一点:花斑枝条的花作母本接受三种花粉,产生三种类型,这并不是父本的影响,而是由于绿白相间的区域细胞质内既有叶绿体,又有白色体,经过细胞质的随机分配造成了杂种的花斑性状。 二、线粒体的遗传 第三节 细胞质基因与核基因的关系 一、某些细胞质基因的突变是由核基因引发的 玉米第7染色体上有一个控制白色条纹(iojap)的基因ij,纯合时(ijij)植株叶片表现绿白相间的条纹。用条纹和正常绿色植株进行正反交(罗兹Rhoades, M. M. , 1943),结果见右图 二、核基因可以决定细胞质基因的延续 三、细胞质基因和核基因共同决定性状的发育 例:酵母小菌落的遗传;只有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都正常时,才表现正常菌落,任何一方发生变化,都表现小菌落(氧化酶活性降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