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药物性皮炎分析.ppt

发布:2019-08-28约2.51千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药 物 性 皮 炎 药物性皮炎也称药疹(drug eruption),是药物通过静脉点滴、肌注、口服、灌肠、腔道冲洗、滴眼等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粘膜的炎症反应。是药物不良反应(ADR)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一、定义: 二、病因及发病机理: 1、变态反应 药物(抗原、半抗原)--人体,产生抗体; 抗原+抗体---各型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 1.过敏体质者发病。 2.药物致敏性大小取决于药物的抗原性。 3.有一定的潜伏期。 4.临床表现复杂性、多样性。 5.存在交叉过敏、多价过敏现象。 6.停用致敏药后能较快好转,抗过敏及激素治疗有效。 2、非变态反应: 1. 药理作用: 2. 光毒作用: 3. 毒理作用: 4. 特异体质:G-6PD缺乏、不耐受 或反应性异常等。 三、临床表现 * 一药物性皮炎的共同特点 1.病前有用药史。 2.有一定的潜伏期: 初次4-20天,平均7-9天 药物--人体------------产生皮疹 重复应用数分钟-24小时 3.发病突然(骤发性)。 一药物性皮炎的共同特点 4.自觉症状:瘙痒,重症伴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以及器官损害的症状。 5.皮疹特点:多种多样,除固定型外,皮疹为全身性、泛发性、对称性、多形性, 边界不清。 6.病程短,停用致敏药后能较快恢复,一般2-4周。但重复应用可以复发。 二药疹类型 * 1.固定型 (fixed drug eruption): 1好发部位:皮肤粘膜交界处,如口周、外阴; 手足部及躯干部也常见。 1.固定型: 2皮疹:大小不等园形、椭园形水肿性紫红色斑,中央色深或有水疱,周边色浅,边界清楚。 1.固定型: 3 红斑消退后遗留灰黑色色素沉着,经久不退。 1.固定型: 4重复应用致敏药,在原皮疹处再发生皮疹,范围较前扩大,并可出现新的类似发疹。 2.荨麻疹型(urticarial drug eruption) 3.麻疹样型及猩红热样型 (morbilliform drug eruption and scarlaliniform drug eruption ) 4.多形红斑型(erythema multifrom drug eruption ) 5.湿疹样型(eczematous drug eruption ) 6.紫癜型(purpuric drug eruption ) 7.痤疮样型(acneiform drug eruption ) 8.光感型(photosensitive drug eruption ) 9.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 10.大疱性表皮松解型(drug-induced bullosa epidermolysis) 起病急。初起为泛发性水肿性紫红色斑,迅速增多波及全身, 出现大小不等松弛性水疱,极易形成糜烂面、大面积表皮坏死松解,尼氏征(+),大量渗出,伴粘膜受损。 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常有肝肾受损症状;易继发感染;死亡率高。 11.剥脱性皮炎型(drug-induced exfolialive dermatitis) 潜伏期长(常>1月),发病突然,但发展缓慢,进行性加剧,皮疹为全身弥漫性红肿, 伴渗液、结痂,继之出现脱屑,手足部出现破手套、袜套样大片脱屑,指趾甲、 头发亦可脱落,病程长(1-3个月)。 *四、诊断要点 1.病前有用药史。 2.有一定的潜伏期。 3.自觉症状:瘙痒,重症伴畏寒、发热等。 四、诊断要点 4.皮疹特点:除固定型外,为骤发性、全身性、泛发性、多样性、 对称性、边界不清。 5.病程短,停用致敏药后能较快恢复。重复使用致敏药物则再发。 五、鉴别诊断: 多形红斑、体癣、接触性皮炎、湿疹、荨麻疹、麻疹、猩红热、SSSS、过敏性紫癜、痤疮、色素性皮病、寻常型天疱疮、红皮病型银屑病等。 *六、治疗原则 1.停用一切可疑的致敏药及结构相似的药物。 2.促进体内致敏药的排泄。轻者多喝水,重者输液。 3.抗过敏治疗: 轻:抗组胺药+抗过敏辅助药 重:抗组胺药+抗过敏辅助药+皮质类固醇激素。 4.预防和控制感染。 5.重症者应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及加强支持疗法,加强护理。 6.局部治疗:根据外用药原则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