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二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应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过程中,血清白介素23(IL-23)及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与治疗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其基础上采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IL-23与hs-CRP水平,并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IL-23与hs-CRP水平均显著下降(Plt;0.05),且治疗组患者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能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s-CRP、血清IL-23炎症因子的水平,减轻炎症反应状态,抢救缺血半暗带区脑组织功能,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关键词:脑梗死;红花黄色色;白介素23;超敏C-反应蛋白
急性脑梗死是内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其有较高的致残率;若不及时治疗会留有严重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其发病是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局部缺血坏死所致[1]。目前西医治疗手段包括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钙离子拮抗剂和神经保护剂为主;但在临床上,患者因年龄、基础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2-3]。为了进一步寻找治疗脑梗死的有效药物,本研究中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接受了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并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哈尔滨市第二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发病至接受治疗时间均超过6h。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与治疗组40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9.62plusmn;10.34);治疗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6~85岁,平均年龄(61.57plusmn;12.62)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gt;0.05)。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为:①诊断依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诊断标准(1996);②所有患者均,头颅CT或MRI证实,均为首次急性发病。排除标准:①肿瘤;②心肌梗死及其他心脏疾病;③严重肝、肾疾病;④代谢性疾病;⑤血液及免疫系统疾病;⑥放疗或使用免疫抑制剂;⑦急慢性感染慢性组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和过敏体质;⑧近期手术或创伤。
1.3 方法
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静脉滴注,30mg/次,2次/d;
治疗组同时应用红花黄色素注液静脉滴注,100mg/次,1次/d。所有受试者分别于发病24~72h以及治疗后14d开展IL-23、hs-CRP的相关检验。抽取清晨空腹肘静脉3毫升,离心获取血清,-20℃保存待测,hs-CRP行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应用仪器为OLYMPUS-Au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hs-CRP试剂由美国Beckman公司提供。血清IL-23浓度由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得,全自动酶标仪检测,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所附说明进行。化验IL-23将抽取的血液置于含10%EDTA-Na2抗凝的塑料真空采血管中,轻轻摇匀后,试问下静止20min后,4℃下离心,200Or/min离心5min,取上层血清裝于1.5mlEppendorf管中,至于-80℃低温冰箱保存待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数据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用均数plusmn;标准差(plusmn;s)表示结果,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IL-23与hs-CRP水平均显著下降(Plt;0.05),且治疗组患者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见表1。
3 讨论
脑梗死是指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死的脑血管疾病,在脑血管病中最常见,发病率和致残率高,极易复发[4]。脑梗死的发病是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局部缺血坏死。梗死发生后8~10 min局部缺血组织中心神经元就开始发生不可逆的坏死,周边逐渐形成半暗带,随时间的推移,坏死灶逐渐向外蔓延、扩大,占据半暗带内缘,使可逆性缺血区逐渐缩小,超早期疏通血管可挽救缺血半暗带部分残留的可逆性损伤神经元[5]。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