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化学教学中怎样记住该记的知识.doc

发布:2018-06-22约1.43万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化学教学中怎样记住该记的知识 化学虽是一门理科,但某种程度上很接近文科。知识点多,该记的东西多而繁,需要我们掌握一些记忆方法.一、理解内容在确定了需要深入理解的学习内容后,如何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一个关键的教学策略就是围绕核心概念提出基本问题。明确问题可以使学习活动的组织超越那种时时存在的随意性,为思维活动指明方向并提供动力;基本问题是对核心概念的认同,指向对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基本问题,让学生基于已有知识经验在对基本问题作出解答的过程中产生基本理解(基本认识),这是教师在教学中期望学生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针对需要深入理解的核心概念提出基本问题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基本理解的产生与否。例如,元素是中学化学课程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初中化学元素知识的教学中,尽管元素的科学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比较抽象,但这并不妨碍学生建立起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和物质的元素组成是物质性质基础的基本认识。为使学生产生上述基本认识,可向其提出以下基本问题:①假如将一宏观物质进行无限次的分割,你认为最终得到的将是什么?②水是由H2O分子构成的,电解水可以得到H2和O2;水可以用来灭火,氢气可作燃料,氧气可以助燃。你认为组成上述三种物质的基本成分各是什么?在电解水的过程中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何将这一变化表示出来?③金刚石和石墨看上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物质,但其在氧气中燃烧,产物都是CO和CO2;CO可以燃烧,CO2却可以灭火……庞大的物质世界和有限的物质基本单元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上述基本问题都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涉及学生熟悉的物质和现象,是学生感兴趣并且经过思考就可以对元素获得深层理解的内容。学生经过对以上基本问题的思考,在头脑中建立起需要给一类原子一个统称的认识,意识到物质是由最基本的成分——化学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保持不变,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元素之间的重新组合;每种元素都有特定的表示符号,元素符号不仅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学习化学需要在宏观物质、微观构成和化学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物质的元素组成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可以从物质的元素组成方面对物质进行分类。学生还可以认识到即使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相同,但物质的性质也可以千差万别,对这一问题的深入认识涉及物质结构的有关知识,对于引导学生对后续知识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找到规律 化学学习的过程是由一系列阶段组成的,阶段与阶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在学习时应掌握好各阶段和各层次间的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学好化学,用好书本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将化学学习好,为我所用记下规律性的知识:化学上规律性的知识很多,如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变化规律,CO2 ,O2 ,H2的制取规律等, 3、多角度呈现 “溶液”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该章内容丰富,不仅涉及大量的化学基本概念,而且包含了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内容。 (1)、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 溶解是指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从宏观角度看,一种或几种物质“消失”在另一种物质中。从微观角度看,由于物质是由分子、离子等微观离子构成的,因此溶解过程实质就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相互扩散的过程。如蔗糖溶解于水的过程就是蔗糖分子与水分子相互扩散的过程。 只有从微观的角度认识溶解过程,才能明确溶解构成中伴随的现象以及溶液的一些性质。如:溶解过程将伴随热效应——吸热或放热,是因为微粒扩散过程中,微粒间相互作用要吸收或者放出能量;某些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溶质在水分子作用下形成自由移动离子;溶液具有均一、稳定的特性,是因为构成溶质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到溶质分子中,并在溶质分子作用下稳定分散的结果;由于构成物质的粒子间有间隔,因此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与溶剂体积之和。 (2)、从定性、定量的角度认识溶液组成 对于溶液,不仅要关注该溶液是由哪种溶质和溶剂组成的,而且还要关注溶液中所含溶质和溶剂的量的多少。也就是说,要从定性和定量的两个角度来认识溶液的组成。例如,图1为实验室某试剂饼上的标签。通过该标签,应该明确:(1)该溶液为硫酸溶液,该溶液的溶质为硫酸,溶剂为水;(2)该瓶硫酸溶液(假设未曾开封使用)的质量为:1.84g·cm_1×500cm_1=920g;溶质的质量为98%×920g=901.6g;溶剂的质量为920g-901.6g=18.4g。换句话说,在定量方面,就是要求在理解有关概念的基础上、会用m(溶液)=ρ(溶液)×V(溶液)、m(溶质)=ω×m(溶液)、m(溶液)= m(溶质)+ m(溶剂)等公式进行溶液的相关计算。 对于定量方面,还要抓住溶质质量守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