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肌力和肌张力的评定.ppt

发布:2017-06-15约5.7千字共5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肌力测定方法 本次课程内容 肌力定义 影响肌力的解剖及生理学因素 肌力测定的三种方法 主要内容:手法肌力测定(MMT) 肌力分级方法 肌力补充分级法 主要肌群徒手肌力检查 一.定义 ——肌力:是指肌肉或肌群收缩的力量 ——肌力评定:检查肌肉的收缩力量,从而判别肌肉和支配该肌肉的神经功能。 肌力测定是测定受试者在主动运动时肌肉或肌群的力量,籍以评定肌肉的功能状态。 运动功能检查的最基本方法之一。 肌力评定的临床意义 ——评估肌力的大小 ——确定肌力障碍的程度(包括神经损害的范围和程度) ——制定康复治疗方案 ——评价康复疗效 ——判断预后 肌肉的分类 原动机:与运动方向一致,起主动作用的 肌肉 拮抗肌:与运动方向相反,起相反运动的 肌肉 固定肌:协助主动运动 中和肌:抵消作用 肌收缩的类型 等长收缩:静止、长度不变、肌力增加 等张收缩:动态、长度变化、张力不变 向心性收缩:主动肌收缩、肌纤维长度变 短,又称向心性收缩 离心性收缩:拮抗肌收缩、肌纤维长度变长,又称离心性收缩 等速收缩:角速度不变,阻力随着用力变化而变大 影响肌力的解剖及生理学因素 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肌力大小与肌纤维的数量和粗细成正比,生理横断面越大,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也愈大。 2.肌肉的募集 ①动员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 ②神经冲动的频率。 3.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 二、肌力测定的方法 1、徒手肌力测定(MMT) 2、应用简单器械的肌力测试 3、等速肌力检查(IKMT)isokinetic 简单器械的肌力测试 握力指数=握力/体重×=100,正常大于50 捏力(正常值一般为握力的30% ) 背拉力=拉力/体重×=100 (男性为体重的1.05~2倍,女性为1~1.5倍) 四肢各组肌群的肌力测试 腹背肌等长耐力实验 徒手肌力测定(MMT) 根据受检肌肉或肌群的功能,让患者处于不同的受检位置,嘱患者在减重、抗重力或抗阻力的状态下作一定的动作,并使动作达到最大的活动范围。 根据肌肉活动能力及抗阻力的情况,按肌力分级标准来评定级别。 MMT检查注意事项 1.遵循测试的标准姿势,注意防止某些肌肉对受试肌肉的替代动作。 2.测试选择适当时机,疲劳、运动或饱餐后不宜进行。 3.左右两侧比较,先查健侧后查患侧,尤其在4和5级难以鉴别时。 4.先抗重力后抗阻力,抗阻力必须使用同一强度,阻力应加在被测关节的远端(不是肢体的远端)。 5. 中枢神经系统病损所致痉挛性瘫痪不宜作MMT,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病患者慎用某些测试。 6.检查前先用通俗语言解释,必要时示范。 肌力检查的禁忌证 关节不稳定 骨折未愈合而未作内固定 急性渗出性滑膜炎 严重疼痛 关节活动范围极度受限 急性扭伤 骨关节肿瘤等 目前,国际上普遍应用的肌力分级方法是1916年由美国哈佛大学的矫形外科学教授Lovett提出来的,他将肌力检查分为6级(0级一5级) 肌力补充分级法 分级的补充 A.2—3级可以用运动幅度来规定“+”或“—” 如:运动幅度达不到正常活动范围的一半,则用低一级别并用“+”表示(2+) 运动幅度超过一半,但小于正常范围,则用高一级别并用“—”表示(3-) B.4—5级若抗阻中等偏弱,记为“4+” 若抗阻较正常稍弱,记为“5-” 主要肌群徒手肌力检查 注意:是检查肌力,不是检查关节活动 是通过关节活动检测 必须知道所测的肌群 必须清楚ROM 上肢主要肌群徒手肌力检查 1.肩关节: 屈曲:0~180°三角肌前部、喙肱肌 后伸:0~50° 三角肌后部、大圆肌、背阔肌 外展:0~180°三角肌中部、岗上肌、岗下肌 水平外展:0~90° 三角肌后部 水平内收:0~90° 胸大肌 外旋:0~90° 岗下肌、小圆肌 内旋:0~90° 肩胛下肌、大圆肌、胸大肌 1.肩关节: 屈曲:0~180° 三角肌前部、喙肱肌 3、4、5级: 0、1级: 2级: 后伸:0~50° 三角肌后部、大圆肌、背阔肌 3、4、5级: 0、1级: 2级: 外展:0~180°三角肌中部、岗上肌、岗下肌 3、4、5级: 2级: 0、1级: 水平外展:0~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