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文字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从语言文字入手 培养学生的语感
贺兰一小 杨桂莲
衡量一个人 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这个人对语言文字的语感。而这种对语言文字的语感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反复锻炼,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小学 语文的首要任务。学 语文,靠语感。在 语文教学中,必需立足于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发展学生语言,使其具有一定的语言感知能力,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对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领悟能力,它并不局限于对语音和文字符号的感觉,而是同时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就组成要素来说,语感由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构成。语音感是对口头言语的语音、语调和语气等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能力,语义感是对词语的思想意义和情感色彩的敏感,语法感是对语法现象的敏感。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一个人在听话时,如能通过快速的感知、思维、情感体验,比较准确地把握对方言语的要点,体会到言语中蕴含的感情,甚至能听出言下之意、弦外之音和“潜台词”就说明他有较强的语感。比如:我们看到“红”这个字,有些人就意识到:这代表一种颜色;语感好的人会进一步想到它不仅代表一种颜色,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红”还可以表示成绩好,思想品德好,知名度高,日子过得好以及无产阶级政权等意思。这说明了语感好对语文的理解能力也就强。既然如此,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呢?通过二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例如,《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状物的佳作,语言优美,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可引导学生抓住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物美、情感美。文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个排比句节奏明快,把漓江水的独特之处描写得惟妙惟肖。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景美”、“情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了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和热爱之情,那么学生品读时也就读出韵味。古人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要让学生从中自已感悟,自已领会,自已运用。
二、在词句积累中培养学生语感
以前,我曾经要求学生收集生动的词句记在小本子上,以备写作文时选用。但又往往流于形式,陷于盲目,因为学生在收集词语时,只从“漂亮”着眼,而忽视了对语言内在意义的追求,不是被陈词滥调迷了眼,就是对于好词句只知道其然而不知道其所以然。针对这种情况,我给同学们讲有关语言的知识,告诉他们体会语言在像品偿茶一样,慢慢地品偿体会,仔细的辨别区分,并且向他们指出,要培养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不仅单从语言文字本身入手,对字、词、句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就不够了,单纯抄别人文章的词语也不是好办法,关键还是要到生活中去观察、感受,在生活中随时留意点点滴滴去积累,慢慢对语言文字就会有灵敏的感受。比如:“春”这个词,词典里的解释为:“一年四季中的第一季”,而学生们对这个词的内在意味的感觉要求要远远超出这些,因为他们都体验过春天,感受过春天的风和日丽,百花争艳,一看到“春”这个词就会让人想到春天的景象,就会使人想到祥和、舒适、美丽,确实让人感觉“温暖如春”。这样一来,学生们明白了,自觉到日常生活中去观察,把死记硬背一些漂亮词语变为记录生动活泼的生活日记。
三、在分析课文中培养学生语感
分析课文时,也常讲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但如果一味地总是这几条,学生听腻了,反而感觉不出作者的语言好在哪里。因此,应该有意识地把语感训练融入到课文的分析当中。例如晓梅老师今天教学的《抓阄》一课,在文中,有许多语言、动作及神态描写能很好的表达出人物的情感。但她在教学中没有让学生脱离文本逐个分析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而是让学生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比如在第二自然段中,为突出父亲做决定非常艰难,文中写道:父亲尴尬的笑笑,又咳了一声…。我引导学生说“尴尬是什么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又怎么能笑得出来呢?”从而体会父亲面笑心苦的内心感受。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去进一步领悟父亲复杂的内心世界。又如《颐和圆》一课,作者写长廊,讲出五彩的画廊,两旁的花草树木;写万寿山,讲了佛香阁的高耸和形状,讲宫殿的颜色和气势;写昆明湖,讲了小岛、柳树、石桥等,让读者体会公圆的景色,由衷地去赞叹她的美丽。我于是拿一些学生的写景作文作比较,“这里的景色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