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的体系实施问题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实施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6-000-02
摘 要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实施,是当今管理学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的课题。随着我国对该体系进一步的完善,近年来涌现了大量关于此方面的著作。本文以最新的理论成果以及案例为基础,力争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提出更符合当前经济形势的建议。
关键词 企业 内部控制 实施
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实施问题
1.“有道德”的企业
一个运行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在没有基础的土地上无法构建,而这个基础就是我们所谈论的控制环境。在内部控制制度阶段,理论界和实务界就已经明确了内部控制与“人”的行为息息相关。人的行为作为内部控制实施的载体,在整个控制流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控制环境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来运作:通过构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控制环境,影响在其中工作的人员,最终保证内部控制每个环节得以顺畅的实施。
公司高管报酬支付越来越多地采用了股票以及股权激励的方式进行,是道德缺失的原因之一。为了获得更高的报酬,高管们通过粉饰甚至篡改财务报告的方式来刺激股价。另一方面,首席执行官面对着基金经理以及预测分析师们的“预期数字”,感受到了巨大的业绩压力。这样无论是高管获取报酬的方式或者是基金经理和分析师们的目标,都与树立公司道德的目标背道而驰。值得注意的是: 种发展方式也与公司的长远利益相悖―回顾当年安然、世通、安达信的案例,相信对于这个说辞不会引发过多争议。
2.管理风险与回报
企业面临风险,有两种应对模式:应对策略与开拓探索策略。前者是对风险的一种被动规避,当面临风险时,企业高管尝试各种方法来避免风险;而开拓探索策略正好相反,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经理人通过主动发觉风险、接受风险来实现承担风险所带来的收益。这两种风险管理的模式正好体现了经理人对于风险的不同偏好:前者是风险厌恶型,后者是风险喜好型。
现实的情况是,越来越多的管理者以风险厌恶型的身份,采用消极的风险管理模式来趋避风险。这种现实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高层更注重的是企业的“安全”,经理们的日常活动更多的是为了降低风险,而不是寻找合适的方式来管理风险。对于这些企业而言,风险管理是一项成本,而不是平衡机遇与回报的工具。
企业对待风险的消极趋避态度,成为其发展过程中的隐性成本。对于一个大型企业而言,即使发掘了对其发展有利的项目,仍可能因为这种求稳、求安全的思想,而拒绝承担一定的发展风险,导致丧失获得更大收益的可能。这样本来应当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内部控制体系,因为经理人的误读反而成为了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二、新经济形势下企业实施内部控制
1.低碳经济下的企业内部控制
(1)建立低碳文化
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以及对未来的规划是控制环境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对对“两高一剩”(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行业压制、促进新兴经济体发展的政策时,作为国民经济发展重心的金融企业,应当主动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协助政府从宏观上完成对经济战略结构调整的布局。
中国工商银行作为全球市值最大、盈利最多以及客户存款第一的上市银行,其坚持履行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在支持经济社会会发展、保护环境和资源等方面力争树立有责任的大行形象。在2009年,工行以绿色金融为宗旨,在行业信贷中明确了“扶优限劣、有保有压”的总体信贷原则,利用金融杠杆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
兴业银行是国内首家采纳赤道协议的银行。作为新世纪广为推崇的赤道协议,其强调了银行的信贷、融资业务在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要求加入的银行对实行的项目进行审慎的核查,以保证其项目不会对当地以及周边环境产生不良的反应。承诺遵守赤道协议,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兴业的举动不仅是对国际低碳经济的支持,也彰显了我国商业银行在环境保护以及社会责任上更为成熟的态度。
作为企业,管理层制定企业文化时,应当更加注重对营造低碳环境的宣传。企业应当提倡对能源的节约,尤其是对各种非可再生能源;应当大力提倡无纸化办公,节约纸张的使用,以减少森林资源的压力。
(2)应对低碳新标
在履行企业对环境的社会责任时,金融企业应当严格的把握对资金项目的审核。对于不符合标准的企业应当实施“一票否决”,保证新准入的企业都有意愿及能力满足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积极的支持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车用新型燃料等重点领域的信贷需求,发挥金融企业在支持新型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引导作用。对于前述的两高一剩产业,金融企业除了注重对新客户准入上的衡量,控制整体行业的贷款规模,还要对存量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对于劣质的客户要进行压退。
两高一剩行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