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轨道车站围护工程监理实施细则范本.doc

发布:2019-12-03约1.4万字共2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目 录 TOC \o 1-3 \h \z \u 一、工程概况 2 二、地质概况 2 三、编制依据 6 四、围护桩监理工作流程 7 五、围护桩监理控制要点及目标值 9 六、监理工作方法及措施 15 七、重点工序质量控制点及旁站控制点 13 八、围护桩安全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监控要点 15 一、工程概况 起点桩号:K25+935.342~K26+318.600,总长383.5m。 是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的第18座地下车站,本站大里程端区间采用明挖法+盾构法施工,车站小里程端头设盾构接收井;车站采用整体道床,轨道结构高度560mm。 本站主体及附属结构均采用明挖法施工,围护结构采用钻孔灌注桩+内支撑的支护体系。车站采用岛式站台形式,主体结构采用双柱三跨形式,箱型框架结构。车站标准段总宽21.6m,车站端头总宽27.3m,深度约25.4~16.8m,车站主体小里程端地面标高低于大里程端,高差约7m。 车站设置4个出入口,2组风亭,附属结构1、2号风道及D出入口均采用明挖法施工;A、B、C号出入口过路口段采用暗挖法施工,出地面段采用明挖法施工。 车站小里程端区间采用盾构法施工,在车站小里程端设置盾构接收井。 车站围护、基坑工程性质见表1.2.1.1-1,主要构件尺寸见表1.2.1.1-2。 表2.1-1 围护、基坑工程性质一览表 工程部位 围 护 支 撑 基 坑 形式/深度(m) 进入土层 深度m 基底土层 车站主体 ?800钻孔桩/插入坑底6m 卵石层 设三道支撑,局部四道钢支撑;第一道端头井段为砼支撑,其余为?609钢支撑 16.8-25.4 卵石 A、B、C号出入口 出入口过路口段采用暗挖法施工,出地面段采用明挖法施工。 卵石 格栅 10-15 卵石 1、2号 风亭、D号出入口 ?800钻孔桩/插入坑底3.2m 卵石 二道支撑;均为?609 钢支撑 10-15 卵石 二、地质概况 2.1 工程地质水文条件情况 沿线经过的地貌单元为冲洪积平原区,局部为剥蚀丘陵区。沿线地形由南向北逐渐降低,主要地貌单元划分:河谷地貌单元、剥蚀丘陵地貌单元、冲洪积平原地貌单元。根据揭露和勘察测试,场地内主要地层为由冲积、洪积河床堆积形成的第四系上更新统粉土、圆砾、卵石,地表广泛分布杂填土。根据初勘报告, 在本次勘察中48m深度范围内未见地下水。 1)工程地质 (1)岩土性质 根据揭露和勘察测试,本场地位于工程地质Ⅲ区,为冲洪积平原地貌,场地地层岩性复杂多样,表层主要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下伏侏罗系(J)的砂岩、泥岩和砾岩。 ①-1杂填土 杂色,稍密,稍湿~湿,以卵石、砖渣、灰渣、建筑垃圾为主,局部含生活垃圾、粘性土、树根等,土质不均匀,该层局部分布。层厚1.3~2.0m,平均层厚1.5m,层底标高660.56~665.33m。 ①-2卵石素填土 杂色,最大粒径不小于200mm,一般粒径20~40mm,大于20mm的颗粒含量约占总质量60%,土、砂填充,偶尔含砖块等杂物。层厚0.50~3.00m,平均层厚2.3m,层底标高657.73~665.77m。 ④-4黏质粉土(Q3dl+pl) 黄褐色,切面无光泽,在场地内局部分布。层厚0.70~1.50m,平均层厚1.1m,层底标高633.13~664.97 m。透镜体分布,该层土只在钻孔SGB01、SGB02、SGB14、SGB15内有揭露。 ④-10卵石(Q3dl+pl) 杂色,湿,密实,母岩成分以砂岩、灰岩、粗粒花岗岩为主,浑圆状,磨圆度较好,根据实验室颗分试验及现场卵石粒径调查,一般粒径20~60mm,大于20mm的颗粒含量约占总质量的65%,最大粒径不小于180mm。层厚7.00~9.50m,平均层厚8.2m,层底标高649.93~656.97m。重型动力触探击数N63.5=34~125击,平均值76击。 ⑤-10卵石(Q3pl) 杂色,湿,密实,母岩成分以砂岩、灰岩、粗粒花岗岩为主,亚圆状,磨圆度较差,局部泥质或钙质半胶结,根据实验室颗分试验及现场卵石粒径调查,一般粒径20~80mm,大于20mm的颗粒含量约占总质量的65%,最大粒径不小于200mm,偶尔含漂石。层厚14.80~17.00m,平均层厚15.6m,层底标高635.13~640.97m。重型动力触探击数N63.5=37~167击,平均值102击。 ⑥-10卵石(Q2dl+pl) 杂色,湿,密实,母岩成分以砂岩、灰岩、粗粒花岗岩为主,亚圆状,磨圆度较差,局部泥质或钙质半胶结,胶结较强,根据实验室颗分试验及现场卵石粒径调查,一般粒径20~80mm,大于20mm的颗粒含量约占总质量的65%,最大粒径不小于200mm,偶尔含漂石。钻孔未穿透该层。重型动力触探击数N6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