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紧密结合教材资源,切实把握教学科学性.doc

发布:2018-10-28约3.62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紧密结合教材资源,切实把握教学科学性   现代化时代是一个信息的时代,大量的信息充斥在人们周围,对于教师而言也是如此。有的教师舍近求远,在网络上寻找各式各样的材料来支撑教学,而忽视了教材本身的作用,使得课堂的科学性大打折扣,学生也学得云里雾里。   我国近代教育家陆费逵在《中华书局宣言书》明确提出了“教科书革命”的口号,他说:“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材既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教材是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的体现,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出发,并且结合了生物学的特点。教师结合教材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内容。教材编撰的连贯性已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识特点以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师要紧密结合教材,以此使学生适应生物课堂。   人教版生物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四节是“细胞的生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紧密结合教材,将教材中的材料利用得淋漓尽致,将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融于一体,充分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互动,反映了生物科学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影响。   授课教师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设置为:   (1) 生物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2) 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3)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教学三维目标为:   (1) 知识目标:   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2) 能力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阐明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初步具有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细胞的生活,认同细胞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的观点。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蕴含了一定的逻辑关系,且涉及了物质、分子、能量、信息等较多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且要求学生观察教材资源,以此高效地达成三维目标。   1 情景化教材,导入新课   师:“日常生活中会出现火灾,有些人会大面积地烧伤,这个时候医生就有可能要为他做一个手术,这个手术就是――植皮手术。为了解决植皮手术的来源问题,科学家们就要把人的皮肤细胞置于培养瓶中进行培养。为了让培养瓶中的细胞活下去,我们应该向培养瓶中加入哪些物质呢?”   生:“需要水、氧气、葡萄糖、蔗糖、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   生:“需要物质和能量。”   师:“好的,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知道了要让细胞正常的存活下来,我们要提供一些物质和能量。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第四节――细胞的生活。”   评析:教师导入的故事内容其实就是课本第四节细胞的生活的“想一想,议一议”的内容。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创设了一个火灾后病人需要植皮的情境,以此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样突出了运用生物科学和技术解决医药卫生的实际问题,而不仅仅是“想一想,议一议”中的陈述加提问的模式。而学生的回答很明显是在阅读课本后的一个快速的回答,既体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教师导入新课,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   2 生活实际与教材相联系   师:“同学们平时都吃过很多水果,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吃水果时的口感,想想水果中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生:“西瓜是甜味的,里面有糖类。”   生:“吃西瓜时,有液体,里面应该有水。”   师:“通过同学们的分享,我们知道了,西瓜吃起来是甜的,说明里面含有糖;西瓜能够榨出果汁,说明里面有水。科学研究证明,细胞中含有水、氧气、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物质。那么这些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学生们众说纷纭。   师:“我们翻到书本的第50页,找找答案。”   生:“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师:“这些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我们怎么知道分子的存在呢?下面我们做一个实验,我们向清水中加入红糖。”   学生仔细观察。   师:“红糖慢慢溶解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个蔗糖分子分散开来,挤进水分子之间的空隙中。就说明这些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那么我们能不能根据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来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呢?”   学生开始思考。   师:“我们可以向书本寻求答案。翻开书本第50页,仍然看第三自然段。”   学生抢答:“物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分子较小的无机物;另一类是分子较大的有机物。”   师:“那水、氧和无机盐属于哪一类?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属于哪一类呢?”   生:“水、氧和无机盐属于无机物,剩下的是有机物。”   师:“那我们怎样区分无机物和有机物呢?下面一起来做一个实验,将花生种子用镊子夹住放在酒精灯上烧,有什么变化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