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概况.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地理概况
第一节 自然地理
巴彦淖尔市地处祖国北部边疆,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北纬40°13′~
42°28′,东经105°12′~109°53′。东与包头市为邻,西与阿拉善盟毗连,南临黄河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北与蒙古国接壤。东西长约378公里,南北宽约238公里,总面积为65551平方公里,占内蒙古自治区总面积的5.46%,在3盟9市中面积居第7位。境内居住着蒙、汉、回、满、达斡尔等27个民族。截止2003年底全市总人口174.13万,其中蒙古族5.709万人。分布在7个旗县区,以乌拉特中、后两旗居多。
全市行政区划辖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杭锦后旗、五原县、磴口县、临河区。旗县区下辖18个镇(包括乡村集镇)、82个乡、23个苏木,795个村民委员会、141个嘎查。
临河区是市政府所在地,市区人口近30万,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一、地 势
全市地势明显分为三大类:北部为高平原,中部为山地与丘陵,南部为平原。
(一)乌拉特高平原
位于市境北部,南至阴山北麓丘陵,北至国界,面积约为30600多平方公里。海拔在1000~1400米,属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在新构造运动中,南部狼山急剧上升,形成高平原由南向北倾斜,地面坦荡,起伏很小。主要由第三系河湖相红色砂岩和砂质泥岩及第四系砂砾层组成。剥蚀作用强烈,形成石质残丘与风蚀洼地,由于少雨干旱,宽浅的河床只在雨季才有水流,汇集于北部洼地,为内陆水系。洼地之北,中蒙边境一带,分布着剥蚀残丘,断续相连。
高平原东部是阶梯高原,由南向北呈阶梯状降低,大约有五级高度不等的台面,海拔由1500米降至950米,与边界丘陵相接。主要由第三系上新统黄色砂岩及砂质粘土岩和渐新统灰白色砂岩等组成。台地由于受南北向河流切割,形成许多南北向或东西向的台间洼地,将高原分割成彼此遥遥相对的条状高台,切割深度一般在30~60米,成为旱谷。谷坡两侧保留2—3级河流阶地,谷地水土条件较好。层状台地上,地下水埋藏较深且不稳定,常构成缺水草场。
高原中部乌尼苏至伊很查汗一带,为波状高原。由侏罗系以前岩层组成的低山丘陵,海拔1300~1500米,呈北北东至南南西向分布,宽15~25公里,顶部平坦,远视为山,近视为台。比附近由第三系组成的高原高50~100米。台面岩石裸露,有许多宽浅的旱谷,深不过1米,是昔日河流的遗迹。
高平原西部是倾斜高原,海拔从1500米降至900米,从狼山向西北倾斜。干燥剥蚀作用更加强烈。古老基岩出露,由北东向的花岗岩垅岗、低丘和宽浅的风蚀洼地和旱谷等地貌类型组成,丘岗间堆积着风化的碎属物质、地表起伏小。由于风力强烈,广泛而零散的分布着沙漠和戈壁。面积较大的有巴音戈壁和本巴台沙漠。分布在乌拉特后旗西部及西南部;海里斯沙漠分布在乌后旗北部;白音查干沙漠分布在乌后旗的东北角,总面积在3000万亩以上,这些沙漠绝大部分位于干燥剥蚀残丘与垅岗之间,沙丘下伏多半是冲洪积砂砾岩。有的是埋在戈壁或微有起伏的残丘之上。流动沙丘面积比重大,如本巴台沙漠流砂占40%,海里斯沙漠的流沙占64%,主要为新月形沙丘链,一般高10~20米,也有高达50米的,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分布在流沙的边缘,大部分是白刺堆,只有白音查干沙漠是固定、半固定沙垄白刺灌丛沙堆为主。
(二)阴山山地
位于乌拉特高平原之南,呈东西向,横亘在巴市中部和东南部,根据分布的位置,可分为狼山、色尔腾山和乌拉山三部分。
狼山 又名哈那林乌拉山(黑山之义),在阴山山脉的西端,长约280公里,宽约30~60公里,在东经107°30′以东为东西走向,以西为北东走向,呈弧形环抱后套平原,面积约7990平方公里,海拔一般在1500~2200米之间。最高峰呼和巴什格山海拔2335.2米,位于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境内,也是阴山山脉的最高峰。山脉岩石为元古代各类变质岩,岩石坚硬,峰峦重叠,山峰多呈屋脊状或齿状,悬崖峭壁多,岩石裸露,植被稀疏,仅在阴坡生长低矮杂草和灌木丛,狼山东段尚可见到林木,西段海拔降低没入荒漠之中。山间盆地海拔1200~1400米,有第三系沉积层上覆盖第四系风砂层,面积较大的有海流图盆地、呼鲁斯太盆地。此外还有一些由侏罗系组成的条形洼地,埋藏着煤田。
狼山的沟谷较多,较大者有27条,如海流图、乌不浪沟、韩乌拉沟、前达门沟、胡鲁斯太沟、乌拉布龙更沟、东乌盖沟、西乌盖沟、大坝沟等,婉蜒曲折,两侧耸立,纵深长20~40公里,是山前、山后的交通要道,有的已筑成公路。
狼山南北两侧不对称,南坡陡峻险要,象一道屏障矗立于后套平原之北,高出平原600多米,阻挡着寒潮与风砂,保护了后套平原的农业生产。山麓常见滑坡和较厚的山麓堆积以及断续相连的多级阶地,这些现象说明狼山的抬升作用仍在持续之中。狼山北坡比较平缓,一般坡度在40°左右,相对高差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