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章生物教案.doc

发布:2017-03-23约1.15万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总第 课时 第十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 第一节 血液和血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列举ABO血型的类型。 (2)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所学的ABO血型知识。 (2)学会运用本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成年公民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输血与血型的关系;认同我国无偿献血制度。 教学难点: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成年公民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三、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讨论法、指导学习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多媒体播放一辆献血车的图片,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车吗?它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献血车,为病人储备血液的。 教师:那是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血都可以供给任何一个病人呢?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一节 也一样血液和血型 (板书)。 2、血型的发现 输血早在十九世纪初期,英国妇产科医生布伦德尔,第一次成功地用输血的方式救活了一名大出血的产妇。此后许多医生用输血的方法使濒临绝境的病人重获新生,然而不幸的事情也接二连三的发生,有人输血后出现昏迷甚至死亡,为什么呢?(血型不合) 由于输血事故的频频发生,使输血疗法沉寂了达半个世纪之久,直到1900年,奥地利医生兰德斯坦纳首先揭开了血型之谜。兰德斯坦纳在实验中发现,一个人的红细胞,在遇到某些人的血浆时,这些红细胞会黏结在一起,也就是发生凝集;遇到另一些人的血浆,却不会发生凝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 经过进一步研究,他将人的血液分为A型、B型、AB型、O型四种类型,即ABO血型。 自从ABO血型发现以后,输血就成为临床上实际可行的重要治疗措施。 ABO血型系统是如何定型的? ABO血型系统是以人体红细胞上的抗原与血清中抗体的种类而定型的 人的红细胞表面存在凝集原(抗原) 人的血清中存在凝集素(抗体) 例如:A抗原+A抗体就会发生凝集 3、安全输血原则 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异型血只能输入少量(板书) 所以 输血前必须进行验血 4、血量和输血 正常成年人血量: 约4800毫升(占体重的7%-8%) 一次失血1200—1500毫升 危及生命 一次失血800—1000毫升 头晕 心跳 眼发黑 出冷汗 一次失血小于400毫升 2-3周得到补充而恢复 5、无偿献血 提问:献血会不会影响自身的健康呢? 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常献血更有益于健康。 实践表明:长期坚持适量献血的人,体内新鲜的血细胞含量明显高于未献血者,其精力更充沛,身体更健康。 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该法规定: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公民自愿献血。 6、课堂讨论 同学们以后会不会参加无偿献血? 7、课堂小结 常见血型: A型、B型、AB型、O型四种,也就是ABO血型 输血原则:同血型输血,危机情况下也可异血型输血。 无偿献血。 8、课堂巩固 1、常见的ABO血型分成几种类型? 2、输血的原则是什么? 3、什么血型的人被称为“万能输血者”? 4、什么血型的人被称为“万能受血者”? 5、一个AB型血的人因大量出血,需要输 血,他最好接受何种血型的血? (??? ) A. A型???? B. B型???? C. O型???? D. AB型 七、板书设计 1、血型的发现 1900年,奥地利医生兰德斯坦纳发现了血型。 2、输血原则 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异型血只能输入少量 3、输血与血量 一次献血200-400毫升为宜 4、无偿献血不会影响自身健康 八、教学反思 总第 课时 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知识目标 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4. 说出心率和脉搏的基础知识。 5. 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2.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1.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四、教学工具和手段 观察、讨论、交流并利用多媒体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