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封装组装技术的交叉与融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电子封装/组装技术的交叉与融合
在电子制造众多技术环节中,没有其它两种技术比封装与组装技术可比性更多的了。无论技术内涵还是外部特征,这两种分别属于半导体和整机制造行业的技术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联系越来越紧密,界限越来越模糊。这既是电子产品微小型化和多功能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各种技术交叉和融合的发展趋势。
1封装/组装技术对比
1.1封装/组装技术的“同”与“异”
封装与组装虽然属于两个行业,面对的产品和技术要求各不相同,但无论设计思路,还是工艺流程、设备应用都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例如:
·封装与组装的基本要求都是实现电路的可靠连接,为电路提供电源配置和信号传递,都要求电源完整连续,信号传输流畅、路径简短,不同的只是连接的层次;
·在结构设计中,都需要考虑机械强度和热量散发问题,不同的只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在实现电路连接前都需要把加工对象(裸芯片和元器件)安全、准确、快速放置到基板预定位置,不同的只是基板精度、定位精度、贴放速度要求的差异(图1);
·都需要在预定的接点之间实现可靠的电气互连,基本连接方法都是焊接技术,都需要考虑连接点的表面镀层与焊接材料兼容性,不同的只是连接点的大小与间距;
·都需要对加工工艺进行过程监测和最终产品性能测试,实现过程监测和性能测试的方法和仪器也类似,不同的只是检测的内容和要求。
1.2封装/组装技术的贯通
从产业链上说,封装与组装是前一环节(半导体制造)的“尾”与后一环节(整机制造)的“首”。前面已经介绍过“多级封装”的概念,实际上,联系最紧密的就是一级和二级封装,即这里所说的封装与组装。作为半导体产业后道工序的封装,对外提供的封装好的集成电路并不是直接面向应用的终端产品,而是一种构成电子产品的原材料,必须经过组装这个整机制造技术才能最终变成终端应用产品,即完成电子产业链的实体制造过程,实现科技成果到社会财富的转化。在人类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高科技变成成人人用得上、人人用得起、可以提高和改变人类生活的产品。
从技术本质来说,封装与组装都是为了实现电路的电气互联,只不过封装是实现“芯片级”互联,而组装则是“板卡级”互联,二者都是互联过程的“二传手”而已。有关电气互连将在后面章节专门讨论,这里我们从直观看它们的联系,如所示,是目前典型的QFP(图2a)与BGA(图2b)封装组装互连结构示意图。
由图2可见,封装与组装技术目标和本质是一致的,可以说是一种技术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应用。尤其图1b中,封装与组装连接同样使用焊球连接技术,不同的只是技术尺寸精细度和其它技术细节。
1.3 封装/组装技术的比较
封装与组装技术的主要就是元素和技术环节有许多彼此相通的地方,有些环节实际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不同领域侧重点有差异而已。封装与组装技术比较见表1。
2 封装/组装技术的融合
2.1 封装向组装的渗透与延申
近年在封装行业多芯片模块(MCM)技术和系统级封装(SiP)技术发展很快,特别是芯片堆叠(3D 封装)技术的兴起使半导体技术发展出现新的增长点,3D IC成为目前延续摩尔定律的关键。无论是MCM、SiP,还是3D IC,其技术范畴已经超出传统封装技术,开始向组装技术渗透与延续。一方面采用硅通孔和多层印制电路板实现多芯片之间互连,另一方面采用SMT技术把不容易集成的无源元件组装到封装基板上,在一个封装模块内集成不同工艺和材料的半导体芯片以及无源元件,形成一个功能强大的功能模块或系统级电路模块,如图3所示。
表1 电子封装/组装技术比较
封装 组装 技术目标 集成电路产品封装模块(MCM,SiP等) 印制电路板组件功能电路模块(例如DC/DC,AC/DC模块等) 加工内容与特点 裸芯片 各种电子元器件 外形尺寸、重量、材质及装配性能比较单一 外形尺寸、重量、、材质及装配性能差别很大 装配基板 主要功能 芯片定位与对外连接 元器件定位与互连 基板材料 陶瓷基板、高性能环氧树脂基板、BT树脂基板板等 常规印制电路板 典型工艺 定位放置 装片(粘片)粘片/打线机 贴装(贴片)贴片机 互连方式 打线连接,载带连接,倒装焊球连接 通孔插装,表面贴装 连接技术 引线键合(超声波与热压焊接),软钎焊(再流焊) 软钎焊(手工烙铁焊接,波峰焊,再流焊) 产品检测 中测(探针测试),成测(性能测试) 元器件、印制板检测,组装质量检测(AOI,AXI),产品功能测试 防护包封 塑料、陶瓷、金属 印制电路板组件防护涂料功能电路模块环氧树脂塑料包封 从另一个角度看,模块化封装就是精细化的组装技术。
2.2 组装向封装的扩展
现代电子产品朝着短、小、轻、薄和高可靠、高速度、高性能和低成本的方向发展。特别是移动和便携式电子产品,以及航天、医疗等领域对产品体积、重量要求越来越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