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济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 心血管疾病 脑卒中 肥胖 高血脂 一、心血管疾病 1. 预防和控制各种危险因素,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警惕突发症状,及时处理,立刻就医。 1. 预防和控制各种危险因素,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科学依据 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吸烟、饮酒等可损伤血管、引起代谢紊乱、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同时,寒冷刺激和情绪过于激动会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容易引起血栓形成,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健康行为 (1)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2)预防和控制高血糖。 (3)养成合理膳食习惯,少吃高能量、高脂肪、高盐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4)戒烟限酒。已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宜饮白酒。 (5)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6)注意身体保暖与气温变化,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过于激动。 (7)定期进行健康体检,35岁以上成年人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体检。 2.警惕突发症状,及时处理,立刻就医。 科学依据 冠心病急性发作时,会出现心肌缺血,甚至心跳、呼吸停止,第一时间进行急救处理,可以保住心肌和生命。 健康行为 (1)出现以下症状者,应引起警惕 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 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自行缓解。 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腿痛等。 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时出现胸痛、心悸。 夜晚睡眠枕头低时,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熟睡、或白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 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 听到噪声便引起心慌、胸闷。 反复出现脉搏不齐,不明原因心跳过速或过缓。 健康行为 (2)冠心病患者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 (3)出现症状,应保持镇静、停止活动,就地休息,设法消除寒冷,情绪激动等诱因;立即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或消心痛。 (4)必要时打电话给急救中心或者医院,寻求帮助,或者送医院治疗和严密观察。 二、脑卒中 1. 预防和控制各种危险因素,防止脑卒中的发生。 2. 及早识别和发现脑卒中,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及时治疗。 3.积极进行脑卒中的康复,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 1. 预防和控制各种危险因素,防止脑卒中的发生。 科学依据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疾病,对健康危害严重。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吸烟、饮酒等,其中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最重要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健康行为 (1)预防和控制高血压。高血压病人要保持血压平稳,防止血压水平波动过大。 (2)预防和治疗各种心血管疾病。成年人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和治疗心血管病。 (3)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4)预防和控制血脂异常。 (5)戒烟限酒。 (6)减轻体重。 2. 及早识别和发现脑卒中,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及时治疗。 科学依据 脑卒中的早期症状一般很轻微,或只是持续很短的时间,例如几分钟或数小时,这往往是一个预警信号,预示着真正的脑卒中将在短期内发生,所以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尽早处理。 健康行为 ( 1)出现以下症状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脸、手或腿部乏力或麻木,口眼向一侧歪斜。 讲话或言语理解困难,口齿不清。 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不清。 行走困难,头昏眼花,平衡或协调丧失。 不明原因的严重头痛。 (2)出现症状,应保持镇静、停止活动,病人平卧,解开病人领口纽扣、领带、裤带、胸罩,如有假牙也应取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健康行为 (3)怀疑脑卒中,应打电话给急救中心或者医院,寻求帮助,必要时不要放下电话,询问并听从医生指导进行处理。在没有医生明确诊断之前,切勿擅自应用止血剂等药物。 (4)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运送到医院,切勿抱、拖、背、扛病人。 3.积极进行脑卒中的康复,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 科学依据 脑血管病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以偏瘫最常见,危害最大。脑卒中发病后6个月内是患者功能康复的关键时期,应积极开展功能康复,尽可能恢复或补偿患者缺损的功能,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同时避免原发病的复发。 健康行为 (1)采取现代康复技术和我国传统康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心理疗法、针灸、推拿等康复训练。 (2)建议患者每周至少3次,每次至少30~45分钟的功能训练。 (3)脑卒中患者家属要密切配合接受辅导,支持和督促患者进行康复运动。 三、肥胖 1.了解肥胖,知晓自己是否肥胖。 2. 采取健康生活方式预防超重肥胖。 3. 超重及肥胖者应通过控制饮食和积极运动控制体重。 4. 超重肥胖者应长期坚持减重计划,速度不宜过快。 1.了解肥胖,知晓自己是否肥胖。 科学依据 肥胖是一种疾病。18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