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01 反映、表明类选择题(解题技巧)-2025年中考历史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
PAGE1/NUMPAGES12
题型01反映、表明类选择题
题型解读|模板构建|真题试炼
识
识·题型解读命题特点+技巧解读+真题示例
明·模板构建答题模板/技巧点拨+典型解读
模板01反映类历史选择题
模板02表明类历史选择题
用·真题演练真题示例+思路点拨/模板运用+规范答题+变式演练
练·模板运用最新模拟、预测考向
题型特点
1.考查方向
侧重对材料或史实本质的深层分析,而非表面现象的直接描述
要求从题干信息中推导出历史结论或规律,体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维逻辑
2.题干与选项的逻辑关系
因果关系:选项需体现题干所述现象的根源或必然结果
现象与本质:选项需揭示题干现象背后的历史规律、特点或实质
判断关系:选项需通过史实对题干所述内容进行合理判断或验证
3.选项特点
正确选项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符合唯物史观和基本历史逻辑
体现对材料的深度解读,而非简单复述或片面概括
能反映更宏观的历史发展趋势或本质属性
干扰项常见形式包括:
对题干现象的简单描述或同义替换
仅反映材料局部信息或表面特征
与题干时空背景或结论逻辑不符的选项
常见设问/关键词
反映了、表明了、实质是……(实质类)
真题示例
(2024·青海中考)推理判断诺木洪文化遗址
(2024·北京中考)冶铁技术
(2024重庆中考)巩固儒学正统地位
(2024·福建中考)考查“光荣革命”的本质
(2024·吉林中考)考查冷战的基本特点
命题预测
一、材料类型多元化,史料实证能力要求提升
1.图表、地图、数据等非文字材料占比增加,强化对信息提取与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
2.跨学科融合趋势凸显,如结合地理(地图分析)、语文(文言文史料)、科技史(生产力变革数据)等学科内容,考查从多维度解读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导向深化,强调历史解释与唯物史观
1.注重“论从史出”的逻辑链条:通过材料归纳历史规律或阶段特征,而非简单复述结论。
2.强化唯物史观的应用: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理论为分析框架,要求揭示题干现象的深层动因。
无论题型如何变化,对材料本质的提炼、历史逻辑的建构、核心素养的渗透将成为统一考查方向。
审|题|技|巧
审题四步法:辨析题型——审题干(答题方向)——审题肢(排除干扰)——确定答案
第一步:审设问词,辨析题型
根据设问词确定试题类型。
通过审设问词辨析是否属于实质类试题;常见设问词有“反映了……”、“表明……”等
第二步:审题干,定答题方向
审题干,明确“问什么”,即设问的方向(是考查现象还是本质)
第三步:审题肢(四个选项),排除干扰
审题肢(选项),可以先采取排除法,首先排除有明显错误的选项,缩小选择范围
第四步:确定答案
结合课本知识,验证逻辑关系,最终确定答案
模板01反映类历史选择题
【思路引领】
反映类历史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现象或材料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反映类试题多用于文字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通常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答题方向是对历史事件“实质”“本质”性的表达。
(注此类试题多数答题方向是考查历史事件本质,但也有一部分试题考查具体的历史事件)
情境01.反映(实质)类
【题型特点】给出一段文字、图片或表格,要求分析其反映的历史信息。
【解题思路】仔细阅读材料,抓住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反映的趋势或本质
【题型示例】
据文献记载,早在北周时(公元557580年)吐鲁番等地就有外国货币流通。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北部和西北部出土了拜占庭金币。这反映了
A.文献记载的内容均具备真实性 B.北周开始与拜占庭有经贸往来
C.填补新疆出土文物研究的空白 D.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答案】D
【解析】题干现象:北周至新中国成立有记载或考古发现有使用外国货币的情况。
反映本质: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唯物史观:“透过现象看本质”。
情境02.反映(事件)类
【题型特点】给出一段文字、图片或表格,要求指出其反映的历史事件。通过表象性信息判断背后隐藏的历史事件。
【解题思路】仔细阅读材料,过去有效信息,通过分析结合课本内容判断并得出结论。
【题型示例】
如图示意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美国独立战争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冷战
【答案】D
【解析】题干现象:苏美两国通过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也是联大阵营的对峙。
反映事件:冷战。
排除干扰:美国独立战争、一战、二战都不符合题干时空设定,排除。
唯物史观:通过零散的现象综合推断所表达的历史事件。
模板02表明类历史选择题
表明类主要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兼顾记忆、提取信息和比较等能力。这类题目通常通过“表明”等关键词来设问,重点在于“论从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