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针灸效应的红外热成像研究梳理-针灸推拿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pdf
近年来针灸效应的红外热成像研究梳理-针
灸推拿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医用红外热像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高新技术应用于针灸效应
研究之中,其直观的温度变化可将针灸作用中的时效、量效及其影响
因素客观地表现出来,为针灸整体性调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
法,扩大了针灸效应的研究范围,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了广阔前景。
但目前关于针灸效应的红外热成像研究报道相对还较少,且比较零散。
因此,笔者通过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将近年来针灸效应的红外热成像
研究应用进行了详细地整理和总结,以供今后参考应用。
1医用红外热像仪的工作原理
自然界中凡是温度高于0℃的一切物体,均可进行热运动而
产生能量,该能量以红外热的方式向外辐射,物体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红外辐射越强,温度越高;反之,物体分子热运动减弱,则红外辐射
减少,温度降低。人为恒温动物,体温一般维持在36~37℃之间,
作为一个天然的红外辐射源,源源不断地向周围空间规律地发散着红
外辐射能。当人体患病或某些生理状况发生变化时,这种全身或局部
的热平衡将受到影响或破坏,表现为组织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如局部
组织代谢增加,血流量增大,则温度升高,而皮肤作为人体主要的辐
射器,深部组织温度的变化可通过体表温度表现出来。医用红外热像
仪通过摄像头接受人体发出的红外辐射线,并经光学会聚系统、光电
转换系统、信号放大装置和微机处理系统,最终在荧光屏上以红外图
谱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可通过红外热像处理系统将其转化为具体温度,
它接收到的红外辐射功率与人体表面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因此,通
过红外热像仪的动态观察、分析,可准确获取机体体表的热场情况,
从而进一步了解皮下组织代谢和血液循环情况等,起到诊断疾病、分
析机体功能状态或进行相关实验研究等作用。
2针灸效应的红外热成像研究
2.1针刺效应研究
有研究表明,通过医用红外热像仪观察到针刺可使机体相关
部位的温度升高。如刘瑞庭等用红外热像仪观察到针刺合谷穴可使面
部某些区域皮肤温度升高,而面部皮肤温度的变化与分布于面部的小
动脉的舒张及收缩变化密切相关,但皮肤没有分布舒血管神经,故认
为针刺合谷穴对面部的升温效应很有可能是因为针刺抑制了缩血管
中枢的兴奋所致。Ernst等用红外热像仪观察针刺19名健康者的足
三里穴对穴位局部温度变化的影响,发现针刺后足三里局部普遍以温
度升高为主,推测该升温效应的产生可能是因为针刺抑制了交感神经,
致使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所致。张栋等通过红外热像仪观察针刺合
谷穴对面瘫患者皮肤温度的影响时,发现针刺后75.8%的患者表现
为面部温度的升高,特别是口鼻部位的温度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其他部
位,同样认为针刺后面部产生的升温效应是由于针刺抑制了交感神经
的兴奋性,导致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所致。在相关实验研究中,张
栋等用皮层红外热像显示法观察到电针后猫大脑皮层的温度以上升
为主,5min时温度最高,停针后温度有所下降。同时观察到电针不
同穴位组时各组不仅有共同的高升温区,亦有各组特异的高升温区,
为进一步探讨电针的这种升温效应,张栋等用红外热像技术和激光多
普勒技术对家猫大脑皮层的温度和微循环血流量进行了同体对照观
察,发现在皮层高温点上平均温度为(34.831.08)℃,而微循环血流
量为(31185.8)pu;皮层低温点温度为(32.281.19)℃,微
循环血流量为(13441.7)pu,结果说明皮层温度变化与血流量有密切
关系,因此认为电针刺激可使家猫大脑皮层的感觉神经元兴奋,神经
元代谢增加引起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故温度升高。
马春红等通过红外热像仪选择针刺后家猫大脑皮层最高温区
和最低温区的组织,检测其组织中Na+-K+-ATP酶活力及P物质(SP)
含量,结果高温区组织的Na+-K+-ATP酶活力与低温区域组织比较差
异有统计意义(P<0.05),P物质的含量也较低温区组织明显升高,
说明针刺对家猫大脑皮层的升温效应可能与中枢Na+-K+-ATP酶活
力增强及中枢P物质的功能活动有密切关系。
也有学者通过红外热像仪研究发现,针刺对机体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