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06第六章生态环境规划2010.ppt

发布:2016-05-20约5.02千字共3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生态环境规划 第六章 生态环境规划 第一节 生态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 城市生态规划 第三节 生态产业园规划 第四节 生态规划案例——广州科学城生态规划(略) 第一节 生态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一、生态规划的概念 二、生态规划的主要任务 三、生态规划的步骤 四、生态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节 生态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一、生态规划的概念 生态规划:是指以生态学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提出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 第一节 生态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二、生态规划的主要任务 ①根据生态适宜度,制定区域经济战略方针,确定相宜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布局,以避免因土地利用不适宜和布局不合理而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②根据土地承载力或环境容量的评价结果,搞好区域生态区划、人口适宜容量、环境污染防治规划、资源利用规划等;提出不同功能区的产业布局以及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容积率和基础设施密度限值。 ③根据区域气候特点和人类生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搞好林业生态工程、城乡园林绿化布局、水域生态保护等规划设计,提出各类生态功能区内森林与绿地面积、群落结构和类型方案。 第一节 生态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三、生态规划的步骤 第一节 生态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四、生态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一)生态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二)生态适宜性分析 (三)生态敏感性分析 第一节 生态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一)生态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1. 生态调查的内容 生态调查:是指调查了解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的过程。 (1)自然环境状况调查:气候气象因素和地理特征因素;自然资源状况;生态功能状况;人类开发历史、方式和强度;自然灾害及其对生境的干扰破坏情况;生态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基础图件收集和编制 (2)社会经济状况调查:社会结构情况、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 (3)环境质量状况调查:空气、水体、土壤、声 第一节 生态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2. 生态调查的方法 生态调查的手段通常包括历史资料收集、实地调查、社会调查、遥感技术应用四类。 采用网格法收集生态资料,即在筛选生态因子的基础上,按网格逐个进行生态状况的调查与登记,通过数据库和图形显示的方式将规划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各种要素空间分布直观地表示出来。 即采用1:10000(较大区域为1:50000)地形图为底图,依据一定原则将规划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单元),网格一般为1 km×1 km;有的也采用0.5 km×0.5 km(网格大小视具体情况而定),每个网格即为生态调查与评价的基本单元。 第一节 生态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二)生态适宜性分析 1. 因素叠加法:又称地图重叠法 ①根据规划目标,列出各种发展方案和措施,确定规划方案及措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表,建立关系矩阵; ②在生态调查的基础上,按一定的评价准则进行各因子对规划目标的适宜性评价和分级; ③用不同的颜色将各因素对特定规划方案的适宜性绘制在地图上,形成单因素生态适宜评价图; ④将各单一因素适宜性图叠加得到综合适宜性图; ⑤由综合适宜性图上色调的深浅表示特定规划方案的适宜性等级,并由此制定规划方案。 第一节 生态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2.线性与非线性因子组合法 用一定的度量值表示适宜性等级,并给每一因素视其重要性赋予不同的权重值; 将每一因素的适宜性等级值乘以权重值,得到该因素的适宜性值; 最后综合各因子的适宜性空间分布特征,即可得到综合适宜性值及其空间分布。 第一节 生态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3. 生态适宜性等级划分 单因素生态适宜性等级通常分为三级,即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同时赋权值5、3、1; 单因素生态适宜性等级也可分为五级,即非常适宜、适宜、基本适宜、基本不适宜、不适宜,同时赋权值9、7、5、3、1; 权值大小与该因素生态适宜性的大小成正比。 第一节 生态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非常适宜,指土地可持久地用于某种用途而不受重要限制,不至于破坏生态环境、降低生产力或效益; 适宜,指土地有限性,当持久用于规划用途会出现中等程度不利,以至于破坏生态环境、降低效益; 不适宜,指有严重的限制性,某种用途的持续利用对其影响是严重的,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利用勉强合理。 综合生态适宜性分级,通常根据综合生态适宜性值确定适宜性分级的上下限,结合单因素的生态适宜性分级标准进行分级。 第一节 生态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三)生态敏感性分析 生态敏感性是指在不损失或不降低环境质量的情况下,生态因子对外界压力或干扰的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