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危机传播管理》讲义胡百精老师).doc

发布:2016-11-25约7.46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危机传播管理 题解:我自己曾以“危机管理”、“危机公关”为题,现正式确认为“危机传播管理”。此非咬文嚼字,危机管理含义甚广,应急技术与工程、公共政策与体制等皆在其内,而这些并非我的专业;危机公关有特定所指,尤重危机情境下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再造;危机传播管理则包含危机公关和危机修辞两个流派,后者尤重危机语境和话语建构。西方学界对这三个概念有较明确的界定,欲深究者可查阅相关英文文献。 除了自定题目外,邀请机构有时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或理解预设一些题目,诸如“应急管理”、“新闻应急”、“危机管理与媒体应对”等。应急管理是一个准确、成熟的概念,不必细解;新闻应急则指意含糊,实应纠正;媒体“应对”不如改为“协商”、“沟通”等词汇,其义自明。 ?? 讲义正文: ??? 倘若跳出个案式的检讨,进而把2003年以来的“非典”、吉林石化爆炸、厦门PX项目事件、无锡太湖蓝藻污染、2008年春季南方冰雪灾害、“3?14”拉萨骚乱事件、奥运火炬海外传递袭扰事件、“5?12”汶川大地震、“6?28”瓮安群体事件视为一个呼应性的整体,那么我们就容易理解一个判断:对于任何一个社会组织而言,危机管理与财富创造同等重要。而传播是危机管理诸事务中的核心问题,发布信息,重归共识,价值提升始终是危机管理的主线。 ???? 一、危机传播管理的常规路径 ?? 谓之常规路径,强调的是以下所讲诸项的常识性。如今,我们不缺少胆识和见识,而总是忽略常识。 ??? 1、时间性——越快越主动,越慢越被动。这简直是老生常谈,然而一些组织却总是“输”在危机管理的时间性问题上。一旦陷入危机就躲起来,或者迟滞反应,于公众而言不负责任,于媒体而言制造了误解和障碍,于自己则意味着灾难。 时间性意味着不躲避不说谎不出丑。要及早讲出真相,把握自己应有的话语权;的确犯错了应要诚意道歉,勇于担当。此中,有三个问题值得辨析: ????第一,是不是要发布全部真相?这个问题在学界是有争论的,在实践中也存在分歧。英国学者罗彻斯特提出了危机公关的3T原则,即主动告知、尽速告知和全部告知,但也有学者反应最后一条:在危机中,特别是重大灾难性危机中,为了“全部告知”而发布多余流溢的信息,往往会增加公众做出选择的困难,甚至导致更大的危机。我个人的观点是,要充分告知,即发布危机利益各方最关心、最有价值的信息。 ?? 第二,如果危机尚无定论如何发布?危机情势紧迫、错综复杂,很多情况下原因不明、结论未定,既然要“及时告知”,那么面对媒体和公众说什么?答案是没结论、有态度。简言之,至少要拿出一个负责任的态度。人们当然关心因果结论,但也需要一个明朗的态度。 ?? 第三,如何在危机情境下做出承诺?在告知问题上,最难者当属公开承诺。危机突至,承诺力下降,各方期待却往往倍增。毫无疑问,不承诺和过度承诺都是不合宜、不负责的。此中的原则是,要坚持有效承诺。所谓有效承诺,即自己可兑现、各方普遍关心的那些承诺,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改善。在危机之下,要勿以善小而不为,要给自己的道德资粮不断做加法。人们会原谅一个道德自新的犯错者。? ??? 2、主体性——自我担当与构建话语同盟。自我担当已如前述,即不放弃危机中的话语权,宁可说错了,也要自己说。此处补充强调三个问题: ????第一,均衡表达。所谓均衡表达,即不要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发布信息,眼睛里要有人——危机中因你而受惊受损受伤的人。只盯着自己的利益、政策、条规讲话,人们听不进去,更少有人信。下面在讲危机中的价值排序时会对此展开论述。 ??? 第二,正面效果。人大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教授提出,要以效果导向理解“以正面报道为主”。这是一个多样表达的时代,有媒体赞扬你,当然值得鼓舞,有媒体客观报道你,自然也要欢迎,有媒体批评你,更应以冷静、尊重的心态认真对待。不要过度追求文本层面的正面报道,而要看重于自己、于大局、于公众皆有“正面效果”的整体性传播语境。 ??? 第三,合理修辞。修辞是人类希望清晰、灵动表达自己的一种追求,说到底即是人性化表达。好的修辞反对的是僵化的语言,过于专业的技术语言,自说自话的“卡拉OK”式表达。 ??? 构建话语同盟即在危机中要动员尽可能多的人来为自己说话,其中最重要的是影响有影响力的力,形成权威第三方话语。在公关领域,这一点被称为意见领袖策略。这里也要特别提出两个问题: ????第一,动员意见领袖而不滥用意见领袖。意见领袖介入危机表达,是为了在公共讨论中提供专业知识、权威信息,引导各方朝着建设性的方向发展。如果滥用意见领袖,这个策略必定失灵,意见领袖自身也必定陷入危机。 第二,优化专家学者等意见领袖的结构。不只要用专业技术型的意见领袖,譬如食品安全问题找食品专家,而且要用人文社科领域的意见领袖。每一次危机事件,特别是那些公共危机,人们的恐慌感、幻灭感往往来自深层的社会心理。这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