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尼埃病的诊断及治疗zhonggao创新.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梅尼埃病的诊断与治疗 山东省立医院集团 眼耳鼻喉医院 定义 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是以膜迷路积水为基本病理改变,以发作性眩晕、波动性耳聋、耳鸣和耳胀满感为临床特征的特发性内耳疾病。 单耳患病者约占85%,累及双侧者常在3年内先后患病。 流行病学 英国发病率 0.1% 白人高发,无性别差异 发病年龄20~50岁常见,儿童亦可罹患 日本二战后发病率逐渐增高 我国无流行病学资料 占耳性眩晕的61~64% 病因和发病机制 解剖因素 遗传因素 免疫因素 病毒因素 血管因素 代谢因素 心理因素 治疗 无特效疗法改变临床病程 原因 确切病因不明 安慰剂药效已被广泛认可 此病有缓解或消失的倾向 保守治疗 眩晕急性发作 普鲁氯哌嗪 肉桂苯哌嗪 异丙嗪 安定 维持治疗 利尿剂 安慰剂 血管扩张剂 心得安 皮质类固醇激素 眩晕最终消失者占患者的70%~90% 手术治疗 30%~10%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分为保守性手术和破坏性手术 保守性手术主要指内淋巴囊手术 破坏性手术指迷路切除术、前庭神经切断术和化学性迷路切除术 临床资料 1983~2003 手术治疗梅尼埃病98例 年龄 20~70岁 已状窦后前庭神经切断术35例 内淋巴囊引流术63例 梅尼埃病首发症状与病程 1995CHE根据听力损失程度分4期 内淋巴囊手术 主要包括引流术和减压术 国内报道引流术和减压术疗效无明显差异 山东省立医院耳鼻咽喉科多采用内淋巴囊切开乳突引流术 常规耳后切口 完成乳突轮廓化 外半规管延长线下后半规管后寻找内淋巴囊 切开内淋巴囊 常规耳后切口 找到并切开内淋巴囊 乙状窦后入路前庭神经切断术 桥小脑角区解剖 桥小脑角解剖 手术方式选择标准 选择手术方式时主要根据病人听力水平 实用听力者(听阈小于50db,和/或50db言语分辨率大于50%)首选内淋巴囊手术 无实用听力者首选乙状窦后径路前庭神经切断术 手术方式选择标准尚需考虑下述因素 严重程度和频率 生理年龄 职业和生活方式 对侧耳状态 疗效评价及随访指标 疗效评定 根据我国1996年上海会议标准和1995美国CHE标准,术后2年评定疗效 术后随访2~20年,平均随访10年 疗效评定标准 眩晕控制评定 听力评定 工作生活能力评定 眩晕控制 眩晕疗效值的公式:疗效值=治疗后24个月月平均发作次数/术前6个月月平均发作次数×100 A级 0 (完全控制) B级 1~40(基本控制) C级 41~80 (部分控制) D级 81~120(未控制) E级 〉120 (加重) 听力评定 以治疗前6个月内最差一次的0.25、0.5、1、2和3kHz听阈平均值减去治疗后18~24个月最差的一次相应频率听阈平均值进行评定 A级 改善30dB B级 改善15~30dB C级 改善0~14dB(无效) D级 改善0(恶化) 工作生活能力评定 患者自己评估 分六级 并发症观察 前庭神经切断术后观察 平衡功能 脑水肿 颅内出血 脑脊液漏 感音神经性聋 颅内感染 切口感染等 内淋巴囊引流术后观察 感音神经性聋 脑脊液漏 中耳感染 面瘫 结果 眩晕控制 前庭神经切断术 完全控制 33/35(94%) 基本控制 2/35 (6%) A级一例术后4年眩晕复发 内淋巴囊手术 完全控制 28/63(45%) 基本控制 13/63(20%) A级6例术后3~5年眩晕复发 听力评定 前庭神经切断术 听力下降率83%,无变化17% 继续随访大部分病人听阈有缓慢上升趋势 内淋巴囊引流术 听力改善率11%,听力恶化率32%,无变化57% 各项手术两年时治疗效果 工作生活能力评定结果 每个病人术后和术前自我评定比较,生活工作能力评定提高一级或者以上水平称为改善 前庭神经切断术生活工作能力改善率100% 内淋巴囊引流术生活工作能力改善率66% 并发症 前庭神经切断术 脑水肿 2例 脑脊液漏1例 术侧头痛1例 平衡不稳感35例 个别病人术后出现严重的平衡不稳感 持续2至3月 感音神经性聋2例 内淋巴囊引流术:感音神经性聋1例 手术前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