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的第23课《马说》.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的第23课《马说》
基本信息 课文 第23课《马说》 执教者 郭冬娟 课时 1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23课 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与前面的两篇文言散文相比,语言较简单,所以学生应该不难理解;在《马说》中,韩愈以良马谓英雄,写知遇之难,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应该加强学生对此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1加强朗读训练,培养文言语感,通过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正确认识成就人才的内外因素,努力充实自我,把我机遇,创造机遇,自己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二者之间的关系。 1、引导同学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朗读教学法。本文手法独特,表意含蓄,言在此而意在彼,不读难以领悟。教学时宜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创设学习氛围;教师范读、同学跟读,注意体现节拍、语调和语气;同学练读,努力以声传情,以音达意,声情并茂,深切体会文章的艺术感染力。2、讨论点拨法。让同学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身的见解。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引导同学理解文意,体味情感。3、延伸拓展法。联系实际,赋予作品以时代意义,引导同学认识当今社会的人才制度,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设计意图
活动一导入
1. 出示 ppt ,提问。
2. 引出《马说》,并出与之有关的文学常识。
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同学们听说过“伯乐相马”的故事吗? 看 PPT ,根据所给出的,说出与成
请同学讲述有关故事。 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活动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如《爱莲说》
学生对作者有所了解
进一步加深对作者全面了解。
温故知新,对学过知识经常复习。 教学活动初读课文,正音上教师配乐范读全文 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 2、学生自渎、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骈 槽枥 食马者 粟 邪 教学活动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针对学生不理解的,教师解答疑问。 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对照注释,提出疑难问题,做出标记,准备在课堂提问。 要学生从诵读当中体味作者的感情
教学活动五
反思学习,品味意境
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⑴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⑵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课文中作者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为了强调了什么?
⑶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⑷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
???
⑸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⑹本段中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