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及其防治措施.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水污染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程的加快,随之而来的水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并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在分析水污染的现状和危害的基础上,就控制水污染进行了探讨思考。 关键词:水污染;污染控制;环境保护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对维系人类生存、保障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平衡具有中心作用和综合作用。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我国,也面临着水污染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水环境持续恶化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保证安全供水,提高公共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的矛盾。水的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对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的潜在威胁越来越明显。
1.2 需氧有机物污染
某些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往往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糖、木质素等,它们在排入水体后,在有溶解氧的情况下,经水中需氧微生物的生化氧化最后分解成C02和硝酸盐等,或者是有些还原性的无机化合物如亚硫酸盐、硫化物、亚铁盐和氨等,在水中经化学氧化变成高价离子存在。在上述这些过程中,均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给鱼类等水生生物带来危害,并可使水发生恶臭现象。因此,这些有机物和无机物统称为需氧污染物。
在20℃,101kPa的气压时,水中的溶解氧仅为8.32mg/L。由于有机污染物过多,必然使溶解氧耗尽,使水中生物缺氧而死亡。因此需氧有机污染物是水体中存在最多最复杂的污染物的集合体。
1.3 富营养化污染
富营养化是指水流缓慢和更新期长的地表水中,由于接纳大量的生物所需要的氮磷等营养物引起藻类等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最终可能导致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水体污染现象。
由于大量的动植物有机体的产生和它们自身的遗体被分解,要消耗水中的溶解以致于使水体达到完全缺氧状态。分布于水体表层及上层的藻类浮游植物种类逐渐减少,而数量却急剧增加,由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转变为以蓝藻为主(蓝藻不是鱼类的好饵料),水体底层由于缺氧进行厌氧分解,产生各种有毒的、恶臭的代谢产物,这种因藻类繁殖引起水色改变就是所谓藻华(水华)现象或称赤潮现象。
1.4、感官性污染物(含恶臭污染)
感官性污染物主要指感官反应,例如水的颜色、臭味(含恶臭)、透明度、异味等。
恶臭是一种普遍的污染危害,恶臭是指引起多数人不愉快感觉的气味,它是典型的公害之一。人能嗅到的恶臭物多达4000多种,危害大的有几十种。恶臭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发臭物质都具有“发臭团”的分子结构,例如硫代(=S)、巯基(一SH)、硫氰基(一SCN)等等。因发臭团的不同,臭气也各有不同:腐败的鱼臭(胺类)、臭腐类(硫化氢)、刺激臭(氨、醛类)等。
1.5、酸、碱、盐污染
水体遭到酸、碱污染后,会使水中酸碱度发生变化,即pH发生变化。当pH6.5及pH8.5时,水的自然缓冲作用遭到破坏,使水体的自净能力受到阻碍,消灭和抑制细菌及微生物的生长,对水中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使水生生物的种群发生变化,鱼类减产,甚至绝迹。酸、碱性水质还可以腐蚀水中各种设备及船舶。
酸碱污染物不仅能改变水体的pH,而且大大增加了氯化物和其他各种无机盐类在水中的溶解度,从而造成水体含盐量增高,硬度变大,水的渗透压增大。采用这种水灌溉时,会使农田盐渍化,对淡水生物和植物生长有不良影响。化学工业地区硬度逐年增高,农作物逐年减产,即与大量无机盐的流失有关。再加上排人水体中的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提高了水中的含盐量,使水处理费用提高,降低水的使用价值。
1.6、毒污染
毒污染是水污染中特别重要的一大类,种类繁多。但其共同特点是对生物有机体的毒性危害。造成水体毒污染的污染物可以分为四个类型。
1.6.1非金属无机毒物? CN—、F—等是非金属无机毒物类的代表。
?氰化物对人和动物的急性中毒主要是通过消化道吸人后,分解成氰化氢,迅速进入血液,立即与红细胞中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造成细胞缺氧。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特别敏感,故由呼吸中枢的缺氧引起的呼吸衰竭乃是氰化物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水中氰化物对鱼类有很大毒性,常常在很低的浓度,便可引起鱼的死亡。
氟是地壳中分布较广的一种元素,天然水中含氟为0.4~0.95mg/L。少量氟对人体是有益的,一般如果水中含氟量大于1.5mg/L,就会造成毒污染。如果人体每日摄人量超过4mg,即可在体内蓄积而导致慢性中毒。氟有以下几方面的毒作用:①破坏钙、磷代谢;②斑釉齿;③抑制酶的活性。
1.6.2重金属与类金属无机毒物 ?主要有Hg、Cd、Pb、Cr、As等。
重金属进入水体后,只会发生价态和存在形式的变化,而不会被微生物降解而生成其他的新物质。它通过食物链可以在生物体内逐步富集,或被水中悬浮物吸附后沉入水底,积存在底泥中,所以水体底泥中含有重金属量会高于上面的水层。
1.6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