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吆喝4_55769.ppt

发布:2017-10-27约1.45千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什么是吆喝? 吆喝,说穿了就是大声叫卖,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市井文化。据说,老北京的吆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不过,现在北京城里会吆喝的人已经不多了。吆喝,既要有规矩又要有艺术性,瞎喊不行。在大宅门前吆喝,要拖长声,既让三四层院子里的太太小姐听见,又要透出优雅,不能野腔野调地招人烦;在闹市上吆喝,讲究音短、甜脆、响亮,让人听起来干净利落,一听就想买。 萧乾:原名萧炳乾,生于北京,蒙古族。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 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唯一在西欧进行采访的战地记者。晚年翻译的《尤利西斯》,在1996年荣获全国优秀外国文学翻译一等奖。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梦之谷》,长篇译著《好兵帅克》。 梳理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 (1-3) 第二部分: (4-10) 第三部分: (11-14) 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作者情感。 “倒还剩”“可见…并没失传”言语间包含了作者对即将逝去的叫卖艺术以及与之相关的过往生活的无限惋惜和深深怀念。 全文为我们再现了老北京生动的民俗风情,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对老北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如今,京味的吆喝声很难再走进现代人的耳膜,只有在零星庙会的时候听得几分真切。四合院也逐渐为林立的高楼代替,胡同口变成了停车场,这些传统的京味文化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渐渐淡出了。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与想法呢?吆喝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课堂小结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 * 萧乾 冰心曾说:“谈到吆喝,至今还使我心动的,就是北京的市声!夜深时的算命锣声,常使我怔忡不宁。而硬面饽饽、猪头肉和赛梨的萝卜,也往往引起我的食欲!” 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由“器乐”转入“声乐”。 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早 晚 卖早点的 卖青菜的和卖花儿的 卖馄饨的 卖硬面饽饽的 唱话匣子的 算卦的 行乞的 春 卖金鱼的 夏 卖雪花酪的 秋 卖秋海棠的 卖柿子的 冬 卖糖葫芦的 烤白薯的 (详写) 萧乾先生是用什么办法把这么多的吆喝声组织起来的,并做到条理清晰、杂而不乱的呢? (提示:从文中找出总领全文的段落) 小结:按从早到晚、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从早到晚 一年四季 早 晚 卖早点的 卖青菜的和卖花儿的 卖馄饨的 卖硬面饽饽的 唱话匣子的 算卦的 行乞的 春 卖金鱼的 夏 卖雪花酪的 秋 卖秋海棠的 卖柿子的 冬 卖糖葫芦的 烤白薯的 1、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呢! 有的介绍制作过程;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有的充满戏剧性。 2、吆喝的声调有什么特色? 有的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有的忽高忽低。 3、吆喝的音韵节奏怎么体现出来的? 合辙押韵,如卖萝卜的上下句字数相等,节奏一致,并且“辣”和“大”又成韵脚,读来朗朗上口。乞丐的吆喝也是如此。 江米糖糕 磨剪子磨刀 赛梨的萝卜 卖鲜花 卖瓜子儿 酱豆腐 臭豆腐 卖报纸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