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美罗华在免疫性血小板削减症中的应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剂量美罗华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应用
来源:创新医学网
作者:陈冶平 作者单位:乐清市乐清人民医院血液化疗科,浙江乐清,325600
【摘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所致的出血性疾病,有部分患者对于一线治疗的糖皮质激素及二线治疗的脾切除无效或不耐受,近年来小剂量美罗华在免疫性血小板中的应用反应良好,副作用可防可控,治疗安全有效。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美罗华,B细胞功能异常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ologic thrombocyto-penic,ITP)是一种以广泛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以及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等为特征的免疫性出血性疾病, 病因为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治疗方面,糖皮质激素作为一线治疗具有确切的疗效,脾切除作为二线治疗对于糖皮质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患者有一定的效果,但据统计,仍有11%的患者对上述一线治疗和二线治疗无反应,对于一、二线治疗方案无效的ITP患者,治疗相当困难,虽然可用雌激素、免疫抑制剂或联合化疗,但疗效差,并有并发感染、继发肿瘤等严重不良反应[1]。近年来,对于小剂量CD20单克隆抗体即美罗华(Rimximab)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治疗的初步临床观察显示了良好的疗效。现就我院收治的14例血小板减少症病例进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ITP患者中有14例平均年龄在41-70岁之间,血小板10*109/l,男4例,女10例,其中1例因使用激素后股骨头坏死而行脾切除,但疗效不佳,3例经糖皮质激素、脾切除等治疗后病情反复,2例因使用激素后出现高血糖(或高血压)不耐受,8例经糖皮质激素、长春新碱等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病情反复,拒绝脾切。
1.2治疗方法
利妥昔单抗(美罗华),每周静滴1次,每次100mg,连续4周,治疗前均予以地塞米松针抗过敏处理。治疗期间监测患者血压、体温、血常规(主要监测血小板水平)、皮肤黏膜出血情况等。
1.3疗效评价标准
完全反应(CR):血小板计数大于100*109/l;部分反应(PR):血小板50-100*109/l之间;轻微反应(MR):血小板20-50*109/l之间;无反应(NR);总反应率(OR)包括CR、PR和MR[2]。
2 结果
2.1临床出血情况
所有接受治疗的患者,有7例患者有明显皮肤出血情况,治疗后有5例患者得到明显改善,皮肤瘀斑瘀点完全消退,有2例患者出血情况改善不明显;另9例患者治疗前无明显出血现象,治疗后亦未出现出血现象。
2.2血小板计数
14例患者中有5例达CR,血小板计数大于100*109/l,并在之后半年的随访中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3例达PR,血小板较前明显上升,波动于60-80*109/l之间;1例达MR,血小板稍有上升,波动于 20-50*109/l之间,其中有5例血小板未见明显上升,考虑无反应,总反应率OR为64.3%,其中CR率为5/14(35.7%),PR率为3 /14(21.4%),MR率为1/14(7.2%)。
2.3不良反应
4例病例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寒战以及低血压等。
3 讨论
ITP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体内产生自身抗血小板抗体有关,因此治疗方法以免疫治疗为主,目前认为其发生与B细胞功能异常有关,以及与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的表达及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利妥昔单抗(美罗华)是采用基因工程研制的人鼠杂交的CD20抗体,是一个通过重组技术生产的针对B细胞表面CD20分子的嵌合单克隆抗体。Maloney等研究证明,美罗华对 B淋巴细胞的清除作用主要通过以下机制[3]包括:1.ADCC;2.CDCC;3诱导凋亡;4可能产生的疫苗效应。Arnold等[4]对2006年以前19篇(每篇治疗例数大于等于5例)美罗华治疗成人ITP的313例患者的疗效报道进行了系统分析,CR 43.6(29.5-57.7)%、PR 24(15.2-32.7)%、OR 62.5(52.6-72.5)%,维持疗效2-48个月。本临床试验中,小剂量美罗华治疗例ITP患者14例,其中OR率64.3%%,CR率 35.7%,PR率21.4%,均与上述文献报告相符。
4 结语
美罗华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制剂,能对该疾病进行靶向治疗,虽然价格昂贵,但在有严重出血症状的难治性ITP的治疗中能发挥一定的疗效,并且目前推荐的小剂量治疗方案也极大的节省了治疗费用,可作为对常规手段治疗无效患者的一种有效替代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Godeau B,Bierling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