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学哲学.doc

发布:2018-06-09约8.44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医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及其根源 哲学思想——元气论 1 、元气论始于先秦,成熟于战国和秦汉。 《鹖冠子?泰录》:“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 《论衡》:“元气未分,浑沌为一” ,“万物之生,皆禀元气” 《白虎通义?天地》:“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 2 、气是自然感应现象的中介 “类同则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方法论——天人相应 1、 “天人相应”整体观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天人相应” 整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 2、《灵枢?岁露》:“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3、 “天人相应”的物质基础在于天人一气。人是万物之一,居于天地之间,是天地合气的宝贵产物:“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夫百病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 4、内容 天人相似 《灵枢?邪客》:“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人相通 《灵枢?通天》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 天人同律 《素问?生气通天论》有“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5、天人相应的生理基础——肺(肺主气、主治节) “天食人以五气”;“五气入鼻,藏于心 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素问 六节藏象论》) 肺处胸中,其外包以肋骨(左右十二根) 四肢大关节:十二个 思维方法——取象比类 1、取象比类,指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符号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通过类比、象征方式把握对象世界联系的思维方法 《周易?说卦》中“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其究为躁卦。” 《黄帝内经?素问》中“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此病因喝荷花茶而致,荷花茶由荷露而制成,露是秋气清凉所致,故“荷露极凉,久服焉得不病?”如何治疗?凉气需要温热之气来改变。“露见日即干,其凉气亦即消矣。葵花向日,受太阳之精气最重,以日晒露。”“荷露”是取象,“凉”是比类。“葵花” 是取象,“温热” 是比类。“以日晒露”而获显效。 叶天士正在梧桐树下饮茶下棋,有一妇人难产,众多医生的催生药都不灵验,其家人急请叶天士救治。是日适逢立秋,梧桐树叶纷纷落下,叶顺拾一把叶在诸医的催产药中,药下咽即顺产。 叶天士之意,乃凋零之梧桐叶禀秋天萧杀之令,形似败絮,其气下沉,故可引诸药直趋而下,胎即得产。“梧桐树叶纷纷落下”是取象,“梧桐叶禀秋天萧杀之令”是比类代表气的收降,“胎产” 是取象,“可引诸药直趋而下” 是比类代表气的下降。在比类的层面上两者相似,而获不错的临床效果。 探本求源——古代天文学 在古代,天文学一直是所谓的“带头学科”。 恩格斯写道:“必须研究自然科学各个部门的顺序的发展。首先是天文学——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 “惟当敬授民之天时,无失其农要” 明末学者顾炎武曾说过:“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天文——占验 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圣主所以参政。(《汉书·艺文志》 ) 历法——推步 中国古代历法不单纯是关于历日制度的安排,它还包括对太阳、月亮和土、木、火、金、水五大行星的运动及位置的计算;恒星位置的测算;每日午中日影长度和昼夜时间长短的推算;日月交食的预报等等广泛的课题。 历法制定——观象授时 观象授时:观测天象以确定时间。 早在4300年前古人就已经能“观象授时”,并确定了阴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重要节气。 现存典籍最早而又比较完整记录观象授时的文字是《尚书·尧典》。   其文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尧用羲氏和氏家族中之贤能者,敬顺天理,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掌握其规律,以审知时候而授民,便于农事。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并划分时刻。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这种利用太阳光的投影来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圭表 guībiǎo 中国古代的日规(日晷仪),它由细长的刻度盘(圭)和1或2个标杆(表)构成,用于测量一年和24节气时间的长短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阳历的月份、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