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儒家修身思想及大学生人格完善.doc

发布:2017-08-31约4.52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儒家修身思想及大学生人格完善修身,即通过学习、培养和锻炼,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在儒家的伦理学说当中,修身思想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还须本着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学习和借鉴儒家学说中的修身理论和思想,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塑造具有完美人格特征的“四有”新人。 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 《礼记“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就概括出儒家所提倡的进行道德修养和立身治世的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八个步骤当中,“修身”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是普天之下,不分贵贱都应遵守的准则,“自天予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儒家认为:修身的第一要务是志存高远。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仅是使自身的道德修养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和亲睦族、安邦治国、教化天下,即孔子所说的“修己以敬”、“修已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也如孟子所言的“修其身而天下平”。 孔子曰:“苟志于仁,无恶也。”“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与理想,也是他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他立志于仁,笃守勿失,即使面以挫折、贫困,也要做到“君子穷固”,在贫穷的时候也要坚守自己的志向,由此做到“无恶”,成为集“温、良、恭、俭、让、宽、信、敏、惠、仁、智、勇”等伟大人格于一身的一代宗师,万世师表。所以,只有先立志,确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才能把修身变成一种主体的自觉行动,不断鞭策自己,激发起修身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加强自我修养的锤炼。 学思结合,是儒家加强修身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孔子的学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立志是修身的前提和基础,但仅有立志而不学习,终将一无所获。“君子学以致其道。”刻苦求学、博览群书,既是实现个人宏图大志的途径,也是培养君子人格的前提和基础,“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在博学的同时,还要注意“慎思”,即对所学内容的伦理思考和对自己言行的自我检查,这是加强自我修养的重要一环。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恩而不学则殆。”学思二者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学习必须以“思”为中心,抱着思考的态度去学习,用学去养思,才能自造为圣人。正是基于此,孔子提出“君子九思”的主张:“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如何“思”,那就要不断进行“自省”,时时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的要求,自觉地进行道德监督,尽量减少缺点,努力改正错误。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现实生活中,从不犯错误的圣贤是不存在的,关键是对错误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孔子曰:“过则勿惮改。”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过而能改,则善莫大焉。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不断加强自省自律,知过必改,有过即改,这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不但要博学,还要时刻反省自己,这样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会犯什么过错。 孔子曰:“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作为君子,就要反躬求己,严格要求自己,遇事多从自身找毛病,“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反省自己,认真查找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并不断给以修正,改过迁善,才能塑造至善至美的人格。 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不仅有学、思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有“行”的问题。“行”,即道德实践,是孔门“四教”(文、行、忠、信)之一,历来受到儒家太师们的高度重视。《礼记“力行近乎仁。”只有努力进行道德实践才能达到儒家所追求的“仁”的理想境界。荀子指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任何远大目标、理想必须靠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只有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尚空谈,把对道德的认知落实到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去,不断深化对道德情感的积淀,才能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成为具有良好品德的君子。 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存在的缺陷 当代大学生人格修养的主流是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而且不少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如近年来发生的刘海洋伤熊事件、马加爵事件,以及一些大学校园频频出现的凶杀、跳楼等案件都为大学生人格培养问题敲响了警钟。 道德修养缺失。在道德标准面前,不少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呈现出相互矛盾的状态。绝大多数大学生都知道尊老爱幼、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遵纪守法、爱护公物等基本社会道德规范。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如此,考试作弊、弄虚作假、骗贷逃贷、学术抄袭、不遵守课堂纪律、随地吐痰、打架斗殴、抽烟酗酒、不爱惜公物、奇装异服、衣冠不整,以及一些厕所文学、课桌文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