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季风中马》看草原电影文化思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从《季风中马》看草原电影文化思索[摘 要] 草原电影是草原文化的载体和具象表达,草原电影《季风中的马》聚焦一匹蒙古牧民家老马的命运,以此折射草原人在生态环境恶化和草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文化冲突之中的生存处境。马已经成为草原文化符号式的表达,代表着草原主体的文化价值和自我塑造。电影对草原文化的深层次内核:草原民族的性情品格、意识心态以及民族精神等都给予了充分的观照,并融入了对草原生态与文化生态的思考。
[关键词] 草原电影;草原文化;马;生态
在中国电影发展的进程中,无论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草原上的人们》《草原英雄小姐妹》,还是到20世纪90年代的《黑骏马》《天上草原》《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嘎达梅林》等,再到获得第25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大奖的《季风中的马》以及获得第57届柏林电影展金熊奖的《图雅的婚事》等,草原电影正以其独特的艺术质素引起了国内和国际影坛的关注。早期电影对草原生活进行了“揭秘式”呈现,对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关注较少,而到了《天上草原》《季风中的马》《图雅的婚事》等电影的出现标志着草原电影走向成熟。草原电影在视觉和听觉元素上体现出草原文化特有的自然、历史和人文景观造就了它独特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草原电影中所蕴涵和依托的生动鲜活的民族文化和丰富厚重的历史底蕴,也正是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影坛一张独具特色的名片,研究草原电影的成熟壮大对于研究当今的中国电影的生存和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草原电影与草原文化
草原电影是以电影的方式反映草原自然历史和社会历史,用镜头捕捉草原之美,关注草原人的生活状态,描绘草原风俗习惯、社会背景,带有浓郁民族气息的视觉艺术。在实际拍摄和制作中,草原电影以反映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风貌和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草原人民的影视作品居多。
草原电影是草原文化的表达和书写。草原文化就是以中国北方草原为载体,由生息在这里的先民,特别是阿尔泰语系民族和族群共同创造的文化,是地域化与民族文化的统一,草原文化在经历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元、满清、现当代几个高峰期的发展以及与中原文化的长期碰撞、交流、融合后,今天已经演变成为以蒙古族文化为典型代表的、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草原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①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因为有了草原文化的强大内核才使得草原电影有了发展的巨大空间,草原电影在题材内容和艺术手法上都以表现草原历史、草原文化特有的文化观念和审美特征为主。
以《季风中的马》为例看草原电影的文化思考
《季风中的马》聚焦在一匹蒙古牧民家的老马身上,马的命运和牧民乌日根一家的生活状态息息相关,伴随着牧民对马的态度将草原生活的细节处和真实处、草原文化核心的民族心理淋漓尽致地诠释出来。
(一)马的符号化表达
蒙古族历来被称作“马背上的民族”,马在蒙古族民族历史中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生产工具伴随着民族的发展壮大。“马的驯养和骑乘,使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畜牧部落逐渐具备了驰骋于无垠草原上的能力,转化为真正的游牧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马是他们忠实的朋友,为之负重致远;在狩猎过程中,马的快速奔驰使得牧人随心所愿地围追堵截猎物;特别是在战场上,马是牧人战士们须臾不可离开的战友,正是马的速度造就了北方草原民族铁骑的高速机动的能力和强大无比的冲击力。”②马已经进入蒙古族的文化观念之中,马身上所承载的奔放、自由、刚烈、执著、坚忍、老成负重等性格元素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稳定成分,甚至抽象为草原文化的符号,代表着草原主体的文化价值和自我塑造。电影中乌日根从养马——护马——卖马——赎马——画马——祭马——放马一系列的情节中,马的符号化意义尤为明显,它不仅是动物意义上的存在,更是草原人情感投射的对象,是乌日根草原生活的标识和民族身份的重要见证。对于沉默而倔强的乌日根,潜意识中民族性格和心理本能地抗拒生活的变化,内心曲折复杂的情感又无法直接抒发,只能将所有情绪宣泄在他的参照系和对应物——一匹曾经血统名贵的老马身上。
这是乌日根惟一的和最后一匹马,为维持草原生活,乌日根找草场,借草场,甚至不惜为草场的事和人发生冲突进公安局。哀伤、愤怒、行为暴躁、丧失理性、无奈苍凉都统统汇入了这一人物的情感之中,最终乌日根无奈地将马卖了。直到舞厅重遇老马的一幕,最为震撼人性,使电影的情感冲突达到了最高点,当乌日根看到白马的眼睛被一副胸罩蒙着,背上骑着一个半裸的女人在酒客的嘈杂哄闹中扭动着身体时,他彻底愤怒了,自尊和信念的底线被冲垮了,于是整个人像疯了一样企图夺回老马。最终乌日根的画家朋友帮他赎回了白马,并要求他穿着古代铠甲骑在马背上,作为绘画的模特。曾经驰骋在草原上勇猛难敌的骑士已经不复存在,那样一种鲜活生猛、斗志昂扬的民族精神也在现实和平安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