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电影创作观念误区之思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儿童电影创作观念误区之思索[摘 要] 目前中国儿童影片一派萧条,市场萎靡,反观美国、日本的儿童电影市场却是一派辉煌,中国的儿童电影面临大敌的强势入侵,到底要如何改进?本文在对中国儿童电影的历史进行梳理、总结的同时,对中国儿童电影在创作观念这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做一些阐述,具体从两点进行分析:一是没能真正走入儿童内心世界这个误区,二是单纯“工具论”的误区,并且借鉴国外成功的儿童影片经验,借以探讨中国儿童影片在观念层面要采纳何种应有的对策,做哪种必要的调整。
[关键词] 中国儿童电影; 创作观念; 儿童片; 寓教于乐
目前,中国0~18岁的少年儿童有3.67亿,其中中小学生有2.34亿,儿童电影的市场空间很大。但是国产儿童电影市场却萎靡不振,《2009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院线公司总数达到1 545家,银幕总数达到4 097块,但却没有一块专属于儿童。儿童电影制作费用大多数仍然停留在一两百万元的水平上,许多儿童影片在制作之后根本没有机会投放市场与儿童见面就直接被收入库存,少部分被卖给电影频道。
与此相反,美国、日本的儿童电影一片辉煌,不仅抢占了中国儿童电影市场的大半江山,更有勃勃野心再进一步。它们不仅取得成功的票房,更有与影片相关的周边产品的系列性开发。时至今日,国产儿童电影绝不能面对大敌的强势入侵再无动于衷了,面对国产儿童电影层层困境,国产儿童电影要如何自处?如何发展?这是电影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本文对国产儿童电影创作进行回望,试图从国产儿童电影创作层面存在的误区入手,从创作观念这个角度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进而探讨其解决、改进之道。
中国儿童电影创作回望
“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了儿童价值的全面确认,现代进步的儿童观由此开启,而此前,用周作人的话来说,儿童一直被当做“缩小的成人”或者是“不完全的小人”。在文学领域中,鲁迅先生提出了“救救孩子”“一切设施都应以孩子为本位”的呐喊;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提出了儿童的人格独立问题。然而,一个颇为引人注意的问题是,“人们普遍认同了儿童的发现对于文学与教育领域所引起的深刻变革,却很少关注其对电影领域的文化冲击与精神濡染。”①从这个意义上说,郑正秋、张石川等人率先将电影的主角聚焦于儿童,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艺术里程中的一大开拓。
20世纪20年代以郑正秋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对儿童问题的直面以及对封建礼教的现实主义社会批判,到30年代左翼革命电影运动给我们带来贫苦流浪儿童的呐喊,再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充满着幸福骄傲的新中国少年儿童形象开始走上银幕,经历了社会的嬗变和时代的激荡,至此才真正掀开了新中国儿童电影创作的崭新一页。
“十七年”间的儿童影片可以说是儿童片创作的繁盛时期,比如《小兵张嘎》《小铃铛》《祖国花朵》等,这些影片集中反映了革命战争的历史,塑造了一系列英勇机灵的儿童形象,至今仍为人们难以忘怀; 即使“十年浩劫”的灾难时期,表现儿童的影片虽然数量剧减但终究没有间断,一部《闪闪的红星》让人们永远记住了小英雄潘冬子(当然,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这些儿童影片比如《渔岛怒潮》《火娃》《两个小八路》《萨里玛珂》等都难以摆脱时代的思想局限);80年代毋庸置疑是儿童电影最为兴盛的时期,儿童电影创作空前活跃,表现内容也大为开阔——80年代早期展现“十年浩劫”对儿童少年的伤害以及人们为抚慰、救治这些孩子所表现出的崇高热情和献身精神的影片,比如《飞来的仙鹤》《绿色钱包》等;反映革命历史和革命战争题材的儿童电影作品中走出“革命小英雄”的创作模式,探求对战争和人的主题的新开掘,比如《报童》《妈妈,你在哪里?》等;校园题材和表现学龄前儿童的影片也获得了丰收,前者展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而后者则形成了“从电影拍儿童到儿童拍电影”②的两种不同性质美学观的转换;80年代中期一直到90年代初期,以电影《红衣少女》中安然为代表的新时期少年儿童形象的出现为标志,儿童电影的风格开始出现“向内转”的趋势——开始表现少年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按照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的观点,应该叫做青春初期,这个时期的少年所特有的依赖、叛逆、独立以及生理成熟、青春萌动等形态都反映在了此时的儿童电影创作中,引起较大影响的影片有《豆蔻年华》《哦,香雪》《我的九月》等。90年代初期的中国电影开始了自身体制的深化改革,儿童电影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自1981年创建以来就得到国家和政府的全额资助,在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建议下,政府每年计划摄制儿童片12部,其中童影厂制作的五部由中影公司全额统购统销,另外七部由各制片厂承担,每部由政府补贴20万元。所以,这个阶段的儿童片创作仍然处于平稳发展阶段,尚有一些优秀之作,比如《一个独生女的故事》(长影,导演郭林)、《杂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