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文化生态博物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土家族的“文化生态博物馆”
——以文化生态学观点解读土家族吊脚楼
土家族的“文化生态博物馆”
——以文化生态学观点解读土家族吊脚楼
摘要:土家族是我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而吊脚楼则是土家文化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它具有非凡的文化生态内涵。本文以文化生态学的观点和视角,从吊脚楼的形成与建筑风格、文化生态内涵、现状与发展三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土家族吊脚楼。
关键词:吊脚楼,文化生态学,内涵,发展
正文:
土家族是聚居于武陵山区的一个内陆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民族。千百年来,土家人以其坚忍不拔的民族意志、富于开拓的民族精神和勤劳勇敢的民族智慧,创造了民族特点突出、地域色彩鲜明的土家文化,为武陵山区的开发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吊脚楼就是土家文化中的一个富有民族特色和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可以说它是土家族文化的载体,具有广泛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一、吊脚楼的形成与建筑风格
土家族的吊脚楼的产生应该从人的基本实践活动说起。 建筑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之一,无论作为一种具有艺术性的物质产品,或者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因此从吊脚楼可以了解当地的文化,一定的建筑形式和当地的文化是分不开。土家族吊脚楼的形成是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土家聚居地大多处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带,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冬暖夏热、加之很大部分地区是在盆地的边缘,更加剧了夏季的炎热。以木构架的吊脚楼不仅进退灵活、适宜高低错落的地理环境,而且适宜这里的气温和气候条件。 我国古代“风水”学说中也有“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藏风聚气”之说,因而它们也成为基址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显示出我国传统风水的美学情趣。风水知识在武陵山区相当普及,从土家人选址建宅整体布局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可以看到传统风水格局的应用。他们尊崇“座山”、“面水”的风水习俗,背山可以屏挡冬日寒流,面水可以招迎夏日凉意。沿河两岸建造的吊脚楼座北朝南或座南朝北,都有一座??木茂盛的主峰来作“龙山”,周围重叠的山峦构成环绕的空间,能“藏风聚气”。
吊脚楼的建筑风格还从别具一格的屋檐上表现出来——既重美观又讲实用。吊脚楼大多采用有顶无墙的出檐,檐下的柱廊、过亭半露半掩。这种结构就其功能而言主要是用来防止飘雨对墙壁的损害,使主人居家惬意,也给过往行人和邻里串门提供避雨遮阳的方便。同时这种设计也很美观,大出檐加上半露天空的柱廊和过亭使吊脚楼的外观变化多端。外露的木柱与柱身间的白粉墙或烟色的木板墙配合协调,色彩搭配犹如丹青妙手所为,给吊脚楼凭添几分艺术情调。
由此可以看出,土家族吊脚楼无论是形成过程,还是建筑风格都体现出了一种文化生态性。它很好地与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结合,因而吊脚楼的精神文化内涵才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演化发展着。
二、吊脚楼的文化生态内涵? 吊脚楼是土家族先民与自然和谐相处、取于自然、利用自然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吊脚楼不仅展示了土家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蕴涵了土家人的信仰崇拜、风水观念和民族伦理道德等内容,而且还是土家族民族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主要场所,是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物质空间。1、吊脚楼展示了土家人依靠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
生态环境是自然界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即生物因素之间及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在自然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即所谓“生态系统”。一切生物和非生物都存在于整个生态系统之中,人也必然在生态系统中生产和生活。人类是文化的动物,人类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也必然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类总是要在一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生存繁衍,才能创造自己的文化。不同的自然生态会对文化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以德国人文地理学家拉采尔为首的环境决定论者认为,“人类是生物的一种,其活动、发展、分布和别的生物一样受支配地球的自然法则的严格限制,而人类的历史,乃生命进化史中的一环,故其所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可依法加以追认”。而以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为首的环境可能论者在强调人类的主体性和历史性的同时,也注重“环境条件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发生发展的可能的或限制的作用”。可见,不管是环境决定论还是环境可能论,都强调自然环境对文化的重要作用。 土家先民主要居住于武陵山区。这里沟壑纵横,高山大谷,河流川息,地势不平,自然环境极度恶劣。同时,古代土家先民所居之地草木丛生,人烟稀少,野兽横行。周兴茂总结了土家族所居之地的地理特征:“其一,山,是土家族聚居地的主要特点之一;其二,土家族聚居地的四省边区属内陆地区,在全国少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