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规律:狭义相对论地建立.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狭义相对论的创立
狭义相对论是关于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理论,它是20世纪初以
来物理学发展的重大成就之一:它和量子力学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
以及当代高技术发展的基础。狭义相对论的创立,对人类的时空观、物
质观、运动观、因果观和宇宙观,都有重大影响。
1.绝对时空观的困难
17世纪,牛顿总结了机械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
立了经典力学理论体系。全部经典力学的出发点是“惯性”和“惯性运
动”。“惯性运动”是指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或者“绝对静止”,或者作
“匀速直线运动”。这就对作为物体运动的“舞台”的空间与时间的属
性提出了要求:物体的“绝对静止”是以一个绝对不动的统一空间为其
场所的:而“匀速直线运动”,则要求空间绝对“平直”,时间节奏绝
对“均匀”,而且整个宇宙的空间与时间是“等同”的;同时空间与时
间又是独立存在的,它限制和容纳着物体的运动,而不受物体及其运动
的影响。于是,牛顿在他的《原理》中就引入了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
来决定他的动力学生效的参照系:
“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
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
性’;相对的、表观的和通常的时间是延续性的一种可感觉的、外部的、
通过运动来进行的量度……
“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
同的和不动的。相对空间是绝对空间的可动部分或量度。我们的感官通
过绝对空间对其他物体的位置而确定了它,并且通常把它当作不动的空
间看待……”
可以看出,牛顿是把绝对空间以及对于绝对空间作匀速直线运动的
参照系,作为他的运动定律能够成立的参照系。
但是,仔细推敲起来,人们就会发现,这种绝对空间、绝对时间是
与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不相容的,因为相对性原理是不承认绝对静止的,
当然也就不存在某种绝对的参照系;另外,既然绝对时间与绝对空间是
“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的,完全封闭的,又怎么能够通过某些过程被
人们测定和认识到呢?这不能不说是牛顿绝对时空观的一种固有矛盾。
2.“以太漂移”的探索
19世纪初以来,随着光的波动说的复兴,作为传播光波的媒盾,以
太又成为物理学所不可或缺的一种“客观实在”。为了解释光和电磁现
象,必须赋予以太一些奇妙的性质。所以在19世纪,人们提出了各种各
样的以太模型,但都无法摆脱以太的神秘色彩。仅仅从参照系的观点看
来,如果光是在以太中的传播过程,相对于静止的以太,光或电磁波的
传播速度必是各向同性的。事实上,在麦克斯韦的电磁学方程组里就出
现一个常数c,它表明电磁波在真空中总是以不变的速度c向各个方向传
播,是各向同性的。但是按照经典的速度合成法则,相对于以太静止和
相对于以太运动的两种参照系,或者更广义地说在不同的惯性系中,光
或电磁波沿不同方向的速度就会出现明显的差别,不会是都等于 c的。
若如此,就应该存在一个特殊的参照系,在这个参照系里,麦克斯韦方
程组才取标准形式,而对于其它参照系,麦克斯韦方程组都不应成立。
这就是说,对于电磁现象的研究,可以定义一个最优惯性系,即相对于
以太静止的参照系。人们认为,这实际上就是牛顿的“绝对空间”,而
且利用在静止以太中以恒定速度传播的光信号,又可以确定出在宇宙中
一切地点都同步的“绝对时间”。这样,充满整个宇宙的绝对静止的以
太,就成了牛顿绝对时空观的物质框架。因而通过“以太漂移”的实验
探索以太的存在状态,就成了非常重要的问题
到19世纪后期;人们认识到关于以太风是否存在的问题,必须在测
2
定出与(v/c) 成比例的二阶效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判定。但当时可利
用的最大速率就是地球的周年绕日轨道速率,即 30千米/秒:它只为光
-4 2 -3
速的10,所以(v/c) 的二阶效应的数量级就是10。
1881年,美国青年物理学家迈克耳孙(A. A. Michelson, 1852—
1931)用他发明的干涉仪,进行了以太漂移的第一次观测。实验的原理
是这样的:如果地球穿行于静止以太中,按照经典速度合成法则,在地
球上沿不同方向发射的光对于地球将有不同的速度。将这些光叠加起来,
就会产生干涉条纹;改变光的方向,干涉条纹也将移动。按照当时迈克
耳孙的计算,在将干涉仪整个转过90°,使它的两臂先后交替地平行和
垂直于地球运动的方向时,预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