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_大学生逃课的经济学分析.doc

发布:2015-08-26约4.21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大学生逃课的经济学分析 戴君超 (沈阳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 国际金融 [摘要]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自由地支配过自己的时间;我们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远离过父母和老师的严格管教;我们恰好又处在这样一个不安分的年龄。我们追求个性、崇尚自由、渴望刺激,甚至标榜另类,我们一次次地从课堂上逃离去寻求所谓的“自我”,并且心安理得地重复着同样的一句话:“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不管是出于何种理由,逃课,都已经成了大学生里很时髦的一种行为!而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是非评说,大学师生也是各执一词,褒贬不一! [关键词]博弈论;大学生逃课;机会成本;纳什均衡; “在中国社会发展进入21世纪的今天,经济、教育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与之极不相适应的是:大学生厌学、逃学现象正日益成为高校、家庭乃至社会的一种焦虑,也给各高校管理层、教师及学生辅导员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 无论重点大学还是一般院校,学生逃学旷课现象却普遍发生。教学与管理中不断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克服现象已成为各高校教学管理中不得不面对的“通病”和难以有效根治的“顽疾”。为什么学生越来越不愿意 课?不想上课的学生有哪些? 他们把本该上课的时间都用在做什么事情去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逃课’是学生主观意愿决定的行为,即在非特定条件下(因病或客观性紧急事务)学生作出的逃避课程的决定并付诸实施。据不完全统计,大学里从未逃过课的学生几乎为零。”② 有关调查显示, 我国高校学生基础课逃课率在25%以上,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而公共课逃课率已达50%以上,选修课达60%(据人民网2008年03月27日)。 根据一份08年5月1日的一份调查报告() 资料来源:《现代教育研究杂志》 逃课需要理由吗?对于这个问题得回答多种多样。其实有时候逃课根本没有 理由可言。不喜欢这门课没有兴趣。这是最一般理由了。老师讲内容没有实 质意义逃课去图书馆涉猎群书或去听其他专业的课 解读大学生逃课现象,基于成本收益的分析。 逃课取决于理性的潜在逃课者对逃课所带来的收益与成本的比较。 根据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双学位的学费,每位学生的学费为22,000元/年,四年授课有2,812节,则每节课的费用P=22000元×4÷2812节≈31元/节,逃课的成本不仅仅是这些,还包括了逃课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这些机会成本有来自心理方面的压力,怕老师发现扣平时成绩分,老师越严格,机会成本越大,怕被家长发现对其逃课行为强烈反对并加以处罚或教育,家长的关注越大则学生逃课的成本将大为增加。丧失与同学和老师沟通交流的机会,课程越重要,越难学,则逃课的机会成本越大。 逃课的收益由自由支配时间所带来的心理满足和逃课期间可利用的外部性所决定。逃课的收益是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娱乐,可以约会,可以上图书馆看书,去听自己喜欢的讲座等,这些都是逃课给自己带来的收益。 当逃课的收益大于逃课的成本时,理性的潜在逃课者将选择逃课这一行为。如果把交的学费当作沉没成本,理性人不考虑沉没成本,这使得理性的学生只考虑机会成本,降低了学生的逃课成本,使得逃课现象大大增加。当逃课的收益小于成本时,理性的潜在逃课者将选择上课。也就是,如果没有那么多的外部机会,机会成本的增强,使得学生逃课的机率减少。 二.解读大学生逃课现象,基于非合作博弈的分析。 整个课堂的主导者是老师,如果学生大部分逃课,只剩了几个,老师辛辛苦苦讲了一堂课,结果却没几个人去听,无异是浪费了老师的时间,《沈阳师范大学学生手册07版》中提到,低于30%的出勤率该门课程班就得取消,这样有可能导致老师下岗。在模型建立之初,为了分析的精确和方便,我们需要建立几个假定条件: A.一个学生逃课对老师的效用不大,假设,如果学生逃课,则逃课率将达70%,逃课学生都是自己理性的选择。 B.将要来上课的学生人数对老师来说是不知道的。 这样就可以利用博弈论对老师和同学逃课的现象进行分析了。“所谓博弈论(game theory) 学生逃课,老师就有下岗的风险,而学生则可以出逃得到自由和娱乐。学生不逃课,则老师可以安心上课,没有下岗风险,而学生地不到自主安排时间的自由。学生逃课就意味着老师不上课,这样,则老师不上课没工资,老师上课有工资。 如下图所示: 学生的决策 老 师 的 决 策 自由、娱乐 没自由、没娱乐 自由、娱乐 没自由、没娱乐 以上情况属于非合作博弈,学生的优势策略(dominant strategy)是逃课,无论如何,学生逃课,则就会获得支配时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