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银行业收入影响研究.pdf

发布:2017-09-13约10.3万字共8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论文摘要 在市场条件下,社会储蓄形成资本,投资需求决定资本需求,一般情况下, 利率主要由资金的供求平衡决定的,利率随储蓄与投资之间比例的变化而变化。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外经济比重不断加大,市场机制成 为了我国最基本的经济调节机制,大多数国家已经承认我国为市场经济国家。 目前,在欧美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包括我国周边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均已经基本实 现了利率市场化,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利率市场 化就成为了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率市场化,就是政府完全或基本放弃对利率的直接控制,而让利率由资 金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并依据价值规律自发调节,从而引起上下波动。 而在我国的现实情况下,利率市场化其实指的是中央银行根据现实的经济环境 和经济政策的要求,以市场化的调控手段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利率,从而达到货 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并促进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和总量发展的一种机制。 就美国、德国和日本实行利率市场化的长期和全面效果来看,还是利大于 弊的,提高了其金融的市场化运作效率。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财政金融体系处于“大财政,小金融”的格局,当时利 率及信贷完全是采用计划管制,而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我国政府在建立完善 各项市场机制的同时日益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并更多的使用市场化的手段来 调控经济,已经开始越来越重视利率的作用。而且目前财政金融体系已经变为 “大金融,小财政”和格局,在金融体系中作为基本要素的利率也自然对经济 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非市场化的利率对社会资金的配置和运用产生了许多 不利影响,因此我国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 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利率市场化改 革的总体思路基本为:首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然后逐步推进 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则是依照“先外币、后本币;先 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推进。 1 我国以前市场基准利率缺失,随着利率市场化,人民银行将逐步放松对利 率的管制,利率定价权将逐步向市场过渡。目前我国融资结构不平衡,银行业 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存贷款业务依然是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业 务,利差收入也是其最主要的收入。从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来看,利率 改革的初期,竞争会加剧,银行成本会上升,存贷款利差有缩小的趋势,所以 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必然会极大影响国内银行业的收入能力。 就世界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来看,其非利息收入已经超过利息收 入的占比,以美洲银行和汇丰银行为例,其2006年的非利息收入占净收入的比 重均超过了50%,而且还在上升。就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收入结构来看,其 严重依赖净利差收入,以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为例,利差收入在净收入中的占 比一般均接近90%左右。发达国家的大型商业银行的业务品种齐全,金融创新和 服务水平高,其收入结构中非利差收入成为了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反映了其创 造和满足新的客户和新的需求并将其转化为收入的能力,也促进了银行的产品 服务多样化和综合化,提高了其收入的稳定度。 我国现阶段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绝对利差和相对利差(以存贷款利差比上 存款利率及贷款利率,以相对比率衡量利差的程度)也是不断减小的。其对我 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和资产管理方式带来巨大的压力,并促进商业银行进行 产品服务创新和结构创新,并注重风险管理和优化资产配置,以寻求新的业务 收入和培育新的收入能力。另外,我国利率改革对金融资金流动和配置影响, 最终也会反映在银行收入能力的提高和变化,并促进商业银行加快业务模式的 转变和兼并收购的速度,并促使商业银行更注重同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共同 满足客户的新需求,优势互补,共享客户资源和共享网络资源,因为这样才能 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强的竞争力,进而获得收入的增长。新的经营方式和产品 也必然会给银行带来更多样化的收入,这些非利差收入的比重会不断上升。银 行业必然会出现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合作,当然随着银行资金定价能力的提高, 其收入稳定水平和创造新收入的能力也会同时提高,也会促进其他金融机构的 发展和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增强其风险定价能力和风险意识,形成良性循环。 就利率市场化的初期来说,我国也许会出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