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方案.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Ⅰ型超敏反应 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成分 (一)变应原 ★ 药物或化学物质 --- 青霉素、磺胺等 ★ 吸入性变应原 --- 花粉、屋尘(尘螨、皮屑、真菌的孢子等 ★ 食物变应原 --- 鱼、虾、肉、蛋、牛奶等 ★ 接触性变应原---工业产品及合成物 Ⅰ型超敏反应 (二)抗体 IgE (三)细胞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IgE Fc受体 嗜酸性粒细胞 皮肤试验 实验原理: 变应原 致敏者皮肤 Ag+IgE (M、B) 皮肤试验 皮内试验方法 皮肤消毒→变应原提取液注入前臂内侧皮内(0.01-0.02ml)→2-3mm的皮丘→两种间距2.2-5.0cm →15-25分钟观察结果 阴性对照--生理盐水 阳性对照--盐酸组胺 皮肤试验 假阳性原因 变应原稀释液偏酸或偏碱 患者有皮肤划痕症 抗原不纯和被污染 抗原量注射过多 假阴性原因 变应原抗原性丧失或浓度过低 患者皮肤反应较低 受试者正使用抗组胺类药或激素类药 注射部位过深或注射量太少 Ⅰ型超敏反应 临床意义 寻找变应原 预防药物或疫苗过敏 应用评价 过敏原有限 食物过敏与皮肤试验相关性较差 选择过敏原应结合实际情况 Ⅰ型超敏反应 血清总IgE检测 常用方法:免疫比浊法 化学发光免疫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适用于中小实验室 临床意义:升高见于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寄生虫感染, IgE型多发性骨髓瘤 应用评价:应建立当地人群IgE水平的参考区间 Ⅰ型超敏反应 特异性IgE检测(sIgE) 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 免疫印迹测定法 II 型超敏反应 定义: II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cytotoxic type)或细胞溶解型(cytolytic type)超敏反应,它是由靶细胞表面的抗原与相应IgG或IgM类抗体结合后,在补体、巨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II 型超敏反应 靶细胞:正常组织细胞、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修饰的自身组织细胞 抗原:同种异型抗原、共同抗原、变性自身抗原、外来抗原 抗体:IgG和IgM类抗体 参与细胞损伤的物质:补体 、吞噬细胞、NK细胞 III 型超敏反应 定义: III型超敏反应是指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的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思考题 1、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2、新生儿溶血症发生的机制是什么? II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项目 + 患者红细胞 Coombs试剂 检测红细胞上不完全抗体 直接Coombs试验 试管法操作步骤 用生理盐水配5%红细胞悬液 取洁净小试管2支,1管加1滴5%红细胞悬液,另一管加生理盐水作对照 在生理盐水和5%红细胞悬液中分别加入诊断试剂一滴,使其混匀,室温稍待片刻 1000r离心1 min或3000r离心15s。 取出试管先以肉眼观察有无溶血,再轻轻摇动试管,如有凝集,则为阳性结果;如无凝集,应在室温延长15~30 min的反应时间,再离心看结果。 结果分析 生理盐水对照不应发生凝集,为均匀浑浊的乳状液。在红细胞悬液中,如红细胞凝集成片状,边缘皱褶如花边状或边缘松散为阳性。如与对照相同,为阴性。 临床意义 直接Coombs试验用于检测患者红细胞上不完全抗体,Coombs试验阳性可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凝集素综合征、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某些高球蛋白血症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恶性肿瘤等。 患者血清 靶红细胞 致敏红细胞 Coombs试剂 检测血清中的抗红细胞抗体 间接Coombs试验 微柱法操作步骤 撕开微柱凝胶卡密封纸,标记 加1%筛选红细胞50μl及受检者血清25μl 37℃孵育15min 离心机离心10min,1000r/min 观察结果,如红细胞悬浮在反应管顶部或凝胶中,则为阳性结果;反之,如红细胞沉于凝胶底部(管底尖部),则为阴性结果。 结果分析 - 100%的红细胞沉在微管的底部 +/- 100%的红细胞沉在微管的下端1/3之内 1+ 80%的红细胞沉在微管的下端2/3之内 2+ 80%的红细胞沉在微管的上端2/3之内 3+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