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1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_图文.ppt

发布:2016-12-25约1.29万字共7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非同源传播 病原体在受染的人、动物、与易感者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 潜伏期长的疾病,病例增长缓慢,流行过程持续时间长,下降也缓慢。 潜伏期短的且易传播的疾病,病例增长快,持续时间较短,但至少超过一个潜伏期。 非同源性传播的流行曲线往往不规则。 亦称为连续传播或连锁式传播。 对传染源的影响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对传播途径的影响 对易感人群的影响 社会因素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加强健康教育 策略 预防为主 强化人群免疫 改善卫生条件 传染病监测(法定传染病病例报告、重点传染病主动监测) 全球化控制 传染病报告 报告种类 甲、乙、丙三类,共39种 报告原则 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和采供血机构人员,按属地管理的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简称《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三类39种。 甲类2种,包括: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雪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碳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百日咳、白喉、新生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钩端螺旋体病、雪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1种,包括: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网络直报 甲类和乙类(艾滋病、肺炭疽病人、非典、脊髓灰质炎、禽流感和疑似传染病病人) :于2小时内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乙丙类: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在24小时内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病人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病原携带者 动物传染源 消灭、捕杀、 接触者 对重要疾病的病原携带者要做好登记、管理和随访,直至其病原体检查2~3次阴性为止 留验、医学观察、应急接种和药物预防最后接触日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 传染病控制措施 主要是针对传染源污染的环境采取去除和杀灭病原体的措施。对大部分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消毒、杀虫以及灭蚊、绳、蚤等。 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消毒(disinfection)是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种措施。 预防性消毒 疫源地消毒 对可能受到病原体污染的场所和物品施行消毒。 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进行消毒。 随时消毒(current disinfection) 当传染源还存在于疫源地时所进行的消毒; 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 当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所作的一次性彻 底消毒。 针对易感人群的措施 免疫预防、药物预防、个人防护 传染病暴发的应急措施 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 者其他人群聚集活动 停工、停业、停课 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 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 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 控制或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 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 第五节 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 预防接种 人工自动免疫(active immunization) 采用人工免疫的方法,将疫苗、类毒素和菌苗等免疫原接种到易感者机体,使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产生相关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从而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措施。 人工自动免疫制剂 减毒活疫苗(live-attenuated vaccine) 由减毒或无毒的病原微生物制成。常用的活疫苗有卡介苗(BCG)、牛痘、麻疹和脊髓灰质炎疫苗等。 去除病原体中与激发保护性免疫无关甚至有害的成分,提取病原体中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的抗原成分制备而成的疫苗。 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体,经人工培养后,用理化的方法灭活而制成。 灭活疫苗(inactivated vaccine) 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 结合疫苗(conjugate vaccine) 提取细菌荚膜多糖制成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gene engineering vaccine) 重组抗原疫苗(recombinant antigen vaccine):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 只含保护性抗原的纯化疫苗,不含活病 原体和病毒核酸 重组载体疫苗(recombinant vector vaccine):是将编码具有保护性免疫作用的抗原基因(目的基因)与载体(减毒的细菌或病毒株)重组后导入宿主细胞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