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药学总论(PPT X页).ppt

发布:2018-06-04约3.51千字共2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药学 导言 一、中药和中药学的概念 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于防治疾病的药物。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中药的来源、采集、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二、药物来源和道地药材 来源:植物、动物、矿物和人工制品。 道地药材是特定地区生产的优质药材,含有药材货真质优之意,是中药学中控制药材质量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 三、药用部位(植物药) 全草、叶、花、果实、种仁、根、树皮和根皮。 附:各地道地药材 四川的黄连,川芎,附子 江苏的薄荷,苍术 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 河南的牛膝、地黄、山药、菊花 山东的阿胶 宁夏的枸杞子 内蒙古的甘草 山西的黄芪、党参 浙江的白术、白芍 云南的三七、茯苓 广西的肉桂 广东的砂仁 中药学总论 一、药物的性能: 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一)四气 :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二)五味 辛:散(发散表邪)、行(行气活血)。 甘:补(补益)、缓(缓急止痛和缓解毒性)、和 (和中焦、 调和诸药)。 酸:收敛固涩,此外有生津和开胃作用 苦:泻(通泻、降泻和清泻)、燥(燥湿)。 咸:泻下和软坚。 (三)升降浮沉 是药物作用于机体所表现的趋向性,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上行发散、沉是下行泄利。因为疾病病位有上下表里之不同,病势趋向有上下内外之不同,故药物有升浮沉降之不同。 药物作用趋向确定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1、与性味有关 2、与药物质地有关 3、与炮制有关 4、与配伍有关 (四)归经 归是药物作用部位的归属,经是人体的脏 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五)有毒和无毒 中药毒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 毒是指药,毒药是药物的总称。因任何药物都 有一定的偏性。狭义之毒是指毒物和副作用。 二、药物炮制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的必要的加工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炮制目的: (1)减毒 (2)改变药性或功效 (3)增效 (4)改变药物的作用趋向 (5)便于贮存和粉碎加工 三、药物配伍 “中药七情” 单行:单用一味药物即可发挥治疗作用。如清金散。 相须:两种性能相同的药物配伍,可产生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如石膏配知母,大黄配芒硝。 相使:两种药性能功效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但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作用。如黄芪配茯苓,黄连配木香。 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半夏畏生姜。 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杀半夏。 相恶:两种药物配伍,一种药物能破坏或降低另一种药物的功效。如人参恶莱菔子。 相反:两种药物合用后,能发生毒副作用。如十八反。 四、药物的禁忌 包括三个方面: (一)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二)妊娠用药禁忌 (三)服药禁忌:“忌口” 一般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粘腻、不易消化和某些刺激性的食物。 禁用药:毒性较强或药性较烈的药物。 慎用药:烈性或有小毒的药物。 五、中药用量和煎服法 (一)中药的用量,是指每一味中药对成人每日的 用量。用量的多少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剂型,配伍的不 同以及病人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等情况决定。 (二)中药的煎服法 特殊的煎法 :如先煎、后下、另煎、烊化、 包煎、泡服和冲服。 服法:煎剂通常每日一剂,分二次服。服药时间 一般宜饭前服。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食后服;安神药 宜睡前服;驱虫药一般宜空腹服。 第一章 解表药 一、定义: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二、性能特点:大多味辛、质轻(花、叶、草),药性升浮,主散,有发汗、透邪功能,还有透疹、平喘、利尿和利咽功能。 三、分类和适应证    发散风寒药--性味辛温——风寒表证    发散风热药--性味辛凉——风热表证 四、注意    1、解表药发汗力强,容易损伤阳气和津液,体虚者慎用或禁用。    2、入汤剂不宜久煎。 麻黄 【来源】 本品为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